2016年1月22日 星期五

小辮鴴(鳳頭麥雞)

小辮鴴
英名:Northern Lapwing
學名:Vanellus vanellus
科名:鴴科
別名:鳳頭麥雞、田貓仔
特徵: 體長34公分,身上橄欖綠的羽毛在陽光下會泛著出金屬光澤,胸前圍著一塊黑色的大圍兜,臉上有著大花臉般的條紋,頭上有長辮子。
習性:喜愛棲息於靠近海域附近之大面積水田、濕地、菜園,廢耕田、短草地、河川砂礫地等。群聚性強,常小群或大族群聚集,單獨出現的情況較少見。覓食時動作優雅,喜以軟體動物及昆蟲為食。警戒心很強,覓食時也常抬頭警戒,不易接近。集體飛行時鼓翼緩慢,排列不規則。
分布:夏天在中歐、東歐、哈薩克至中國東北一帶繁殖,冬天到華南、日本、印度、西亞、法國、伊比利半島和北非越冬。













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

棕沙燕(Golden-headed Cisticola)



棕沙燕
英名:Golden-headed Cisticola
學名:Riparia paludicola
科名:燕科
別名:褐喉沙燕
特徵:體長約12公分。雌雄鳥同型,體色大致爲灰褐色,尾羽略為分叉。體背為棕灰色,喉部至尾下覆羽為白色雜有淡棕色體毛,腹部以下白色。
習性:飛行能力佳,於空中覓食,主要食物為昆蟲。
分布:布坎拉、印度、泰國、寮國、越南、菲律賓、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。



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

紅喉潛鳥(Red-throated Diver)


紅喉潛鳥(Red-throated Diver)
英名:Red-throated Diver
學名:Gavia stellata
科別:潛鳥科
特徵:體展公60分,頭頂灰褐,雜以黑褐縱紋;上體餘部(包括翅、尾等)大都爲黑褐色,並散布著白色斑點;頭和頸的兩側以至下體幾乎純白。夏季成鳥的臉、喉及頸側灰色,特征爲一栗色帶自喉中心伸至頸前成三角形,頸背多具縱紋。上體其餘部位黑褐無白色斑紋,下體白。冬季成鳥的頦、頸側及臉白色,上體近黑而具白色縱紋,頭形小,頸細,游水時嘴略上颺,與黑喉潛鳥的區别在振翼較快且較高。虹膜爲紅色;嘴爲綠黑色;腳爲黑色。
習性:主要以各種魚類爲食。此外也吃甲殼類、軟體動物、魚卵、水生昆蟲和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。覓食方式通過潛水,能在水下快速游泳,追捕魚群。在水下持續時間有時可以長達60秒以上至90秒。
分布:主要繁殖於歐亞大陸和加拿大的北極地區,在中國,該種群數量稀少。在中國東北部黑龍江,下至東部沿海經北戴河、旅顺至廣東、海南島及台灣北部有過境記錄。近北極區。冬季南下至北緯30°左右。分布於古北界、新北界、東洋界以及非洲。







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

凍原豆雁(Bean Goose)


凍原豆雁(Bean Goose)
英名:Bean Goose
學名:Anser fabalis
科名:雁鴨科
別名:大雁、鴻
特徵:體長85公分,體形大小有如家鵝,體羽深褐色,上體顏色較深呈褐色,下體顏色較淺呈污白色,具有長頸,腳粗短,趾間有蹼,頭頸暗褐色,背、翼黑褐色,有白色羽緣。飛行時,尾上覆羽白色,尾羽黑褐色,尾羽末端白色。飛羽及覆羽黑褐色。豆雁最大特徵是黑色的嘴,端部具有一個明亮的黃色色塊,遠遠看去有如口銜一枚黃豆,「豆雁」指的就是這個「豆子」。叫聲為較深沉的似hank-hank聲。豆雁是以野生植物為食。
習性:食性以水生動植物為主食;常成群活動。
分布:豆雁繁殖於歐洲及亞洲北方。可分成兩種:寒林豆雁 (Taiga Bean-Goose),棲地為寒帶針葉林(Taiga),而凍原豆雁 (Tundra Bean-Goose)棲地則為苔原帶 (Tundra)。寒林豆雁外形似凍原豆雁,但體型較大,頸及嘴較長,額較平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