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

冠鸊鷉

r_MG_0599

冠鸊鷉
[英名]:Great Crested Grebe
[學名]:Podiceps cristatus
[科名]:鸊鷉科
[別名]:鳳頭鸊鷉
[特徵]:體長56cm,下體近白色,上體灰褐色。翅短,尾羽退化或消失。足位於身體後部,有蹼,爪鈍而寬闊。繁殖羽上頸有紅褐色及黑色鬃毛狀飾羽。
[習性]:棲息於沿海地區、湖泊、水庫、江河等水域。其食物魚、蝦、水生昆蟲、部分水生植物。常成對或小群活動。善游泳、潛水,不善飛行。
[分布]:分布於歐亞大陸,北非,中東,印度北部及澳洲
[繁殖]:其巢多位於淺水處的水草間。



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

白眉鶇

r6_MG_2555c

白眉鶇
[英名]:Eyebrowed Thrush
[學名]:Turdus obscurus
[科名]:鶇科
[別名]:
[特徵]:體長22cm,雄鳥頭、頸部為灰褐色,眉線、嘴基至眼下及腮線為白色。胸、脇部為橘紅色,腹部至尾下覆羽為白色,背部為黃褐色。雌鳥頭、背部為 褐色,喉部白色有黑色縱斑,其餘皆和雄鳥相似。
[習性]:生活於森林環境,生性羞澀,大多藏匿於茂密的樹林間,會在地面或樹上覓食。受驚擾時會飛到樹上躲藏,飛行迅速相當快。
[分布]:分布於除青藏高原外的東亞和北亞雀鳥。
[相似鳥種]:白腹鶇、赤腹鶇



2017年11月12日 星期日

冠鸊鷉

r_MG_0599

冠鸊鷉
[英名]:Great Crested Grebe
[學名]:Podiceps cristatus
[科名]:鸊鷉科
[別名]:鳳頭鸊鷉
[特徵]:體長56cm,下體近白色,上體灰褐色。翅短,尾羽退化或消失。足位於身體後部,有蹼,爪鈍而寬闊。繁殖羽上頸有紅褐色及黑色鬃毛狀飾羽。
[習性]:棲息於沿海地區、湖泊、水庫、江河等水域。其食物魚、蝦、水生昆蟲、部分水生植物。常成對或小群活動。善游泳、潛水,不善飛行。
[分布]:分布於歐亞大陸,北非,中東,印度北部及澳洲
[繁殖]:其巢多位於淺水處的水草間。



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

桑鳲

r0_MG_4579

桑鳲
[英名]:Japanese Grosbeak
[學名]:Eophona personata
[科名]:雀科
[別名]:黑頭蠟嘴雀
[特徵]:體長23cm,黃色的嘴碩大,雄雌同色。似雄性黑尾蠟嘴雀但嘴更大且全黃,臀近灰,三級飛羽的褐色及白色圖紋有異。初級飛羽近端處具白色的小塊斑,但三級飛羽、初級覆羽及初級飛羽的羽端無白色。飛行時這些差異均甚明顯。幼鳥褐色較重,頭部黑色減少至狹窄的眼罩,也具兩道皮黃色翼斑。亞種agnirostris較指名亞種體大而色淡,嘴大,翼上白色塊斑較小。虹膜-深褐;嘴-黃色;腳-粉褐。
[習性]:棲息于山區的針葉林帶以及也見於針闊混交林。叫聲:飛行時發出生硬的tak-tak聲。鳴聲為4~5音節的似笛哨音。
[分布]:分布於俄羅斯、日本、朝鮮半島以及中國大陸的東北、內蒙古、河北、山東、江蘇、四川、福建等地。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。
[繁殖]:繁殖於西伯利亞東部、中國東北、北朝鮮及日本;越冬至中國南方。



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

黃腹山雀

r1_MG_1715c

黃腹山雀
[英名]:Yellow-bellied Tit
[學名]:Parus venustulus
[科名]:山雀科
[別名]:採花鳥、黃豆崽、黃點兒
[特徵]:中國的特有種。體長9-11cm。雄鳥頭和上背黑色,臉頰和後頸各具一白色塊斑,在暗色的頭部極為醒目。下背,腰亮藍灰色,翅上覆羽黑褐色,中覆羽和大覆羽具黃白色端斑,在翅上形成兩道翅斑,飛羽暗褐色,羽緣灰綠色;尾黑色,外側一對尾羽大部白色;頦至上胸黑色,下胸至尾下覆羽黃色雌。鳥上體灰綠色,頦,喉,頰和耳羽灰白色,其餘下體淡黃色綠色。
[習性]:一般棲息于海拔500-2000米的山地、冬季在平原也可見到、常活動於高大的針葉樹和闊葉樹上以及或灌叢間。
[分布]:分布於甘肅、陝西、河南、山西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蘇、上海、浙江、江西、安徽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河北、北京等地。



白背鷚

r2_MG_2800c

白背鷚
[英名]:Petchora Pipit
[學名]:Anthus gustavi
[科名]:鶺鴒科
[別名]:北鷚
[特徵]:體長15公分,背部灰褐色,左、右各有兩道黃白色的縱紋,胸部為淡黃色,胸及腹有數列黑褐色縱斑,大多單獨行動,活動相當隱密 白背鷚的公母鳥羽色相同,嘴喙為暗褐色,具白色眉線,腳黃褐色。
[習性]:棲息於河灘、海濱、灌木叢及田野、林緣地區。
[分布]:前蘇聯、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黑龍江、河北、山東、江蘇、福建、廣東、江西等地。產地在福建廈門。
[繁殖]:
[相似鳥種]


台灣特有亞種野鳥集 1

r01_MG_0234e

台灣特有亞種野鳥集
雉科:環頸雉
鷹科:大冠鷲、鳳頭蒼鷹、松雀鷹
秧雞科:灰腳秧雞、灰胸秧雞
三趾鶉科:棕三趾鶉
鴿鳩科:金背鳩、斑頸鳩、綠鳩
鴟鴞科:蘭嶼角鴞、領角鴞、灰林鴞、鵂鶹、褐鷹鴞
夜鷹科:台灣夜鷹
雨燕科:家雨燕
啄木科:小啄木、大赤啄木、綠啄木
伯勞科:棕背伯勞
黃鸝科:朱鸝
卷尾科:大卷尾、小卷尾
鶲科:黑枕藍鶲
鴉科:松鴉、樹鵲、星鴉
山雀科:綠背山雀、煤山雀
百靈科:小雲雀
扇尾鶯科:黃頭扇尾鶯、斑紋鷦鶯、褐頭鷦鶯
鵯科:白環鸚嘴鵯、白頭翁、紅嘴黑鵯 棕耳鵯
鶯科:台灣小鶯、深山鶯
畫眉科:山紅頭、頭烏線、黃羽鸚嘴、粉紅鸚嘴
鷦鷯科:鷦鷯
八哥科:八哥
鶲科:白頭鶇、小翼鶇、白眉林鴝、鉛色水鶇、白尾鴝、小剪尾、黃胸青鶲、黃腹琉璃
啄花科:綠啄花、紅胸啄花
岩鷚科:岩鷚
雀科:灰鷽、褐鷽



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

黃喉鵐

rbird02007

黃喉鵐
[英名]:Yellow-throated Bunting
[學名]:Emberiza elegans
[科名]:鵐科
[別名]:黃豆瓣、黑月子、黃眉子、黃鳳子、春暖、探春
[特徵]:身長15cm,喙為圓錐形,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彎,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;雄鳥有一短而豎直的黑色羽冠,眉紋自額至枕側長而寬闊,前 段為黃白色、後段為鮮黃色。背傈紅色或暗傈色,頦黑色,上喉黃色,下喉白色,胸有一半月形黑斑,其餘下體白色或灰白色。雌鳥,羽色較淡,頭 部黑色轉為褐色,前胸黑色半月形斑不明顯或消失。
[習性]:一般主食植物種子。結成小群活動于山麓、山間溪流平緩處的 闊葉林 間以及山間的草甸和灌叢。
[繁殖]: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南部及黑龍江北部。在地面或灌叢內築碗狀巢。



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

台灣特有種野鳥集 Part III

台灣特有種野鳥
台灣山鷓鴣(深山竹雞)/藍腹鷴/黑長尾雉(帝雉)/台灣藍鵲/台灣擬啄木(五色鳥)/烏頭翁/白耳畫眉/台灣叢樹鶯/冠羽畫眉/台灣紫嘯鶇/台灣白喉噪眉(白喉笑鶇)/台灣畫眉/台灣噪眉(金翼白眉)/火冠戴菊鳥/大彎嘴/小彎嘴/栗背林鴝/台灣鹪眉(鱗胸鷦鷯)/紋翼畫眉/灰頭花翼(褐頭花翼)/黃山雀/黃胸藪眉(藪鳥)/棕噪眉(竹鳥)/台灣朱雀(酒紅朱雀)/繡眼畫眉/赤腹山雀/竹雞 共27種

z2_MG_2909c


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

台灣特有種野鳥集 Part II

台灣特有種野鳥
台灣山鷓鴣(深山竹雞)/藍腹鷴/黑長尾雉(帝雉)/台灣藍鵲/台灣擬啄木(五色鳥)/烏頭翁/白耳畫眉/台灣叢樹鶯/冠羽畫眉/台灣紫嘯鶇/台灣白喉噪眉(白喉笑鶇)/台灣畫眉/台灣噪眉(金翼白眉)/火冠戴菊鳥/大彎嘴/小彎嘴/栗背林鴝/台灣鹪眉(鱗胸鷦鷯)/紋翼畫眉/灰頭花翼(褐頭花翼)/黃山雀/黃胸藪眉(藪鳥)/棕噪眉(竹鳥)/台灣朱雀(酒紅朱雀)/繡眼畫眉/赤腹山雀/竹雞 共27種

z1_MG_0175c



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

台灣特有種野鳥集 Part I

台灣特有種野鳥共27種
雉科:台灣山鷓鴣(深山竹雞)、藍腹鷴 、黑長尾雉(帝雉)、竹雞
鴉科:台灣藍鵲
雀科:台灣朱雀(酒紅朱雀)
鬚鴷科:台灣擬啄木(五色鳥)
畫眉科:白耳畫眉、小彎嘴、大彎嘴、台灣畫眉、台灣噪眉(金翼白眉)、繡眼畫眉、紋翼畫眉、棕噪眉(竹鳥)、黃胸藪眉(藪鳥)、台灣白喉噪眉(白喉笑鶇)、台灣鹪眉(鱗胸鷦鷯)、灰頭花翼(褐頭花翼)、冠羽畫眉
鶯科:台灣叢樹鶯
鵯科:烏頭翁
鶇科:台灣紫嘯鶇
鶲科:栗背林鴝
山雀科:黃山雀、赤腹山雀
戴菊科:火冠戴菊

z_MG_0268c


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

攝影作品-殘荷

z1_MG_0268

那曾經艷過的荷,隨著季節去了…
在盛開與衰敗之間,在繁華與落寞之間,
殘荷之美,
像生命在不同的時間,不同的形態,
展現出的一種別樣的風韻…


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

黃腹花蜜鳥

z_MG_6704c

黃腹花蜜鳥
[英名]:Olive-backed Sunbird
[學名]:Nectarinia jugularis
[科名]:太陽鳥科
[別名]:
[特徵]:體長10cm,雄鳥頦及胸金屬黑紫色,有緋紅及灰色胸帶,具艷橙黃色絲質羽的肩斑,上體橄欖綠色,繁殖期後金屬紫色縮小至喉中心的狹窄條紋。雌鳥無黑色,上體橄欖綠色,下體黃,通常具淺黃色的眉紋。虹膜-深褐;嘴及腳-黑色。
[習性]:性吵鬧,結小群在花期的樹叢間跳來跳去,林園、沿海灌叢及紅樹林。
[分布]:分布於西起印度、中南半島、東抵菲律賓群島、印度尼西亞、以至巴布亞紐幾內亞、澳大利亞、索羅門群島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、廣西、廣東、海南等地。
[繁殖]:繁殖用樹皮、草、樹葉等築側面開口的長型懸巢,產卵2-3枚。



2017年9月11日 星期一

頭烏線

z_MG_4642d

頭烏線
[英名]:Dusky Fulvetta
[學名]:Alcippe brunnea
[科名]:畫眉科
[別名]:烏線雀鶥
[特徵]:體長13cm,台灣特有亞種。背面茶褐色,腹面鼠灰色。頭上有冠狀短羽,頭側各有一條明顯黑縱紋。臉部暗鼠灰色;眼睛周圍黃褐色,成眼環狀。腮、喉稍帶灰褐色,體下烏白色。胸、腹、尾下覆羽為淡灰褐色。嘴黑、腳肉紅色。最明顯的特徵為:頭兩側各有明顯黑色線紋,延伸至後頸。故名「頭烏線」。
[習性]:棲息於平地次生林,至海拔2000公尺之間的闊葉林及草叢之中。一般喜歡於濃密樹林底層、蔓藤及雜草間活動。非繁殖期常三五成群聚集,性羞澀隱密,極不易見到。叫聲「是誰打破氣球!」。以昆蟲、小漿果為食。
[分布]:主要分布於中、低海拔樹林及草叢環境之中。



2017年8月30日 星期三

繡眼畫眉

zLM011_0556c

繡眼畫眉
[英名]:Gray-cheeked Fulvetta
[學名]:Alcippe morrisonia
[科名]:畫眉科
[別名]:大目眶
[特徵]:體長15公分。特有種。雌雄同色。頭部與頸部呈暗灰色,有不明顯的黑褐色眉線,眼部有似繡眼之白眼環,背部灰褐色腹部則為黃橙色,嘴部黑褐色,腳部為黃褐色。
[習性]:以漿果、昆蟲、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種子、嫩芽、花蜜、花粉為食。唧、唧、唧急促的鳴聲。
[分布]:低至高海拔之次生林、闊葉林及針葉林等。



2017年8月16日 星期三

十二寮天主教堂

z1_MG_2176

位於新竹縣峨眉鄉竹49鄉道,興建於1963年間美援時期的十二寮天主堂,是早期新竹教區所屬的教堂之一,由瑪利諾會的美籍神父馬覺民負責管理,在當時許多當地人可以從教堂獲取美援麵粉,進而聚集人潮,但隨著1965年華府停止對中華民國進行的援助貸款,1980年代之後,教會不再發麵粉,教友因此減少,教堂也逐漸荒廢至今。
採取西班牙式設計的十二寮天主堂,內部有許多長廊、數個連接的圓拱造型及大量鏤空的窗口,把門廊、圓拱和鏤空,地中海式建築常見的三元素徹底的運用。



2017年7月26日 星期三

白尾鴝

r8_MG_8228

白尾鴝(雌)
[英名]:Myiomela leucura
[學名]:Cinclidium leucurum
[科名]:鶲科
[別名]:白尾斑地鴝
[特徵]:體長16公分。雄鳥:全身大致為黑藍色,額及前頭兩側銀藍色;尾上覆羽及尾羽為黑色,尾羽外側基部白色;小、中覆羽銀藍色;臉、頸側、喉至前頸黑色,尾下覆羽白色。雌鳥:背面大致為橄欖褐色,尾羽外側基部白色;腹面大致為橄黃色;喉至前頸羽色略淡,尾下覆羽黃褐色。
[習性]:多單獨活動,停棲時大多身體挺直,常於森林邊緣的低矮枝頭佇立或於陰暗的地面覓食,主要食物為昆蟲。警戒時會將尾羽張開呈扇形,露出尾羽的醒目白色,應是宣示領域的行為。其叫聲為具回音共嗚感的「咪~多雷咪」。
[分布]:分布於海拔一千至兩千三百公尺的中海拔山區之濃密森林中。




2017年7月18日 星期二

棕面鶯

r3_MG_9030

棕面鶯
[英名]:Rufous-faced Warbler
[學名]:Abroscopus albogularis
[科名]:鶯科
[別名]:棕面鶲鶯、棕臉鶲鶯
[特徵]:體長9公分,雌雄鳥同型。臉及額為橙紅色,頭頂紅褐色,頭頂兩側有黑色線條,喉至腹白色,喉部密佈黑斑,胸側稍黃,背、翼及尾為橄欖綠,眼黑色,喙 及腳為橘黃色。
[習性]:中、低海拔相當普遍的留鳥,常活躍於樹林或竹林中上層枝椏間,飛捕昆蟲。非繁殖季常參與在山雀科及小型畫眉科鳥類的混群中,到繁殖期才成對活動。
[分布]:海拔500~2300公尺間之濃密森林中。
[繁殖]:築巢於樹洞或岩壁裂縫。




2017年7月12日 星期三

小剪尾

zLN001_0177c

小剪尾
[英名]:Little Forktail
[學名]:Enicurus scouleri
[科名]:鶲科
[別名]:小燕尾、烏白噹仔
[特徵]:台灣特有亞種,體長12公分。雌雄羽色相同,喙短先端尖細,棲息於山澗溪流地帶,常單獨或成對在溪流的淺水區石頭上活動、漫步啄食水棲昆蟲也會在水流湍急的峽谷地形覓食,或停棲在陡峭的瀑布區,停在石頭上時,常閃動著黑白相間形如剪刀的尾羽,所以稱為『小剪尾』。
[習性]:常棲息於樹林冠木叢、草叢地帶或其附近之林緣地帶,築巢建築物岩石縫或樹上灌木叢中,雛鳥為晚熟性。




2017年6月27日 星期二

八色鳥(八色鶇)

r2_MG_4073

八色鳥
[英名]:Fairy pitta
[學名]:Pitta nympha
[科名]:八色鳥科
[別名]:八色鶇、藍翅八色鶇、仙八色鶇
[特徵]:身長約18~20公分,雌雄外形相似。翼長約12公分。額至後頭栗褐色,頂上黑色;背部暗翠綠而有光澤;小覆羽、淡藍色而有光澤;尾羽黑色,末端暗藍色,眉斑乳黃色,延至後頭。過眼線黑色,甚長,延伸至後頸。喉乳白色,胸、腹黃褐色,腹中央至尾下覆羽鮮紅色。嘴黑色,腳橙黃色。飛行時,初級飛羽黑色,中段有白斑甚醒目。八色鳥名字的由來,是因牠的羽毛有八個顏色,分別為綠色、藍色、黃色、栗褐色、乳黃色、紅色、黑色、和白色。
[習性]:常單獨或成對散居在濃密闊葉林、竹林的底層、或接近人居住的森林邊緣,出現區附近常有水域或河流,飛行快速但通常距離不長。以地面昆蟲、蝸牛、蟬的幼蟲和蚯蚓為食。
[分布]:八色鳥在台灣為稀有的夏候鳥。在大陸華中地區,如安徽、河南、江蘇等地、日本、韓國及台灣等地繁殖。而婆羅洲、大陸南方及越南等地則是八色鳥的越冬區。


2017年6月11日 星期日

攝影作品-虎山溪

z_MG_2210虎山溪步道口位於松山慈惠堂,「四獸山市民森林」標示的右側步道,起點與自然步道相連,而終點的復興園,則銜接了虎山山腰步道,沿途設置許多石椅,人們隨時可坐下休息,無須尋找涼亭,步道的地勢變化大,窄小傾斜與寬闊平整並存相連。


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

攝影作品-中寮山夜景

z_MG_5858c

中寮山海拔421公尺,特殊地形,遼闊山城視野。在蓮花亭觀景台往下眺望,可遠眺大、小崗山、月世界泥火山 、阿公店水庫 及台南、高雄、屏東等地平原壯觀奇特美景,又是觀日出、看夕陽及夜景,是一處絕佳的賞景之地。



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

台灣藍鵲 II

r_MG_1407

台灣藍鵲
[英名]:Formosan Blue Magpie
[學名]:Urocissa caerulea
[科名]:鴉科 (Family Corvidae)
[別名]:長尾山娘
[特徵]:台灣特有種,體長約65公分。其中尾羽佔全長三分之二,嘴粗厚有力,先端微向下彎,尾部略長,大多上嘴基部與鼻孔間有剛毛覆蓋;食性雜食性,陸棲性,警覺性高,主要棲息於樹林中,築巢於高枝上,雛鳥為晚熟性。


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

山麻雀

LY002_4814c山麻雀
[英名]:Russet Sparrow
[學名]:Passer rutilans
[科名]:麻雀科
[別名]:黃雀、桂色雀
[特徵]:體長15公分,上身暗褐色,喉及頰有黑斑,幼鳥喉及頰的黑斑不明顯或完全沒有黑斑。
[習性]:築巢於屋簷下、牆洞或樹洞中,以種子和昆蟲為食物。,幼鳥則以昆蟲為主食。繁殖季節約為每年5~7月,非在繁殖季時,會群聚生活,但繁殖期時,就會分散開來各自繁殖。
[分布]:臺灣山麻雀多棲息在中低海拔山區的原住民部落中,海拔分布從500至1,800公尺,也會於茶園、果園、菜園及小米田出現。
[相似鳥種]:與麻雀最大的不同點在於雌、雄間體色的差異甚大:雄鳥的外觀類似麻雀,但沒有像麻雀的黑色頰斑,且體色較偏紅棕色,與麻雀棕褐色的體色有別;而雌則為全身灰褐色,除了有兩條淡黃色的眉班之外,在背部尚有一些淡黃色的縱紋。


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

台灣騷蟬

b_MG_0480

台灣騷蟬
(蟬科) 體長 30 - 45 mm,雄蟲頭部暗褐色,複眼綠褐色,單眼紅色,頭部與中胸背板等寬,前胸被板具具黑色中紋,中紋內有綠色細線,前胸背板下緣淡綠色,左右各具1枚斑點,中胸背板縱溝為淡褐色,X字形綠色突起,腹瓣小,魚鱗狀,尾節具白粉。雌蟲 腹部短於胸部,產卵管不伸出尾節。生活於低海拔山區,夜晚有 趨光性,於 7 - 8 月出現,分布普遍。


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

池鷺(Chinese Pond-Heron)

z72012_3468c 池鷺
[英名]:Chinese Pond-Heron
[學名]:Ardea Bacchus
[科名]:鷺科
[別名]:沼鷺、沙鷺、赤頭鷺、花窪子
[特徵]:體長45公分,嘴的先端為黑色,眼睛與腳為黃色,夏季與冬季的羽色略有不同,夏季時頭部至胸部為褐色,腹部為白色,翼與尾亦為白色,背部為暗灰色。冬季時頭部至胸部呈現黃褐色與白色縱斑,背部為暗褐色。
[習性]:池鷺屬於嘴長頸長腳長的肉食性涉禽,為濕地鳥類,性情羞怯,大部分生活於沼澤、稻田、水田或小型沼澤周圍。主要食物為魚類、蝦類、蛙類、螺類,多為單獨或小群出現。


2017年4月29日 星期六

斑馬鳩(Zebra Dove)

r5_MG_6502c 斑馬鳩
[英名]:Zebra Dove
[學名]:Geopelia striata
[科名]:鳩鴿科
[別名]:和平鳩
[特徵]:體長約21cm,額頭、臉及喉部藍灰色,頭頂及頸部灰棕色;後頸有淺棕色及黑色相間的橫紋,胸前粉紫色,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色,背及翅膀淺棕色,胸、腹至腰部的兩側有黑白橫紋。
[習性]:食性以種子為主,亦食用昆蟲。每窩2顆蛋。
[分布]:泰國、緬甸南部、馬來西亞、印尼的蘇門達臘島和爪哇島、菲律賓。


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

紫鷺(Purple Heron) II

r_MG_4010

紫鷺
[英名]:Purple Heron
[學名]:Ardea purpurea
[科名]:鷺科
[別名]:東方紫鷺、草鷺
[特徵]:體長79公分,體型高瘦,頸部和腳都很細長。喙腳黃色,頭頂黑色,眼至頸側為褐色,下頜至胸部為白色,有黑色縱紋,頭頂後方有延長的黑色飾羽。背部紫色,肩部褐色。幼鳥全身紫褐色。
[習性]:長滿濃密挺水植物的溼地出沒,牠的腳趾比相同體型的鷺科鳥類都來得長,因此可以在漂浮的水生植物之上行走而不會下沈,或是站在灌叢上而不用去捉住單一個樹枝。腳趾長而明顯,甚至在紫鷺飛行時都可以當做是一個辨認的特徵。紫鷺繁殖的時候大多成小群集體營巢,最多約20對。巢為樹枝及草莖所構成的平台,築於濃密的蘆葦叢或是藺草叢之上,有時會築巢於矮樹上。巢附近通常也會另築一個小平台,由未繁殖者或是未成年的紫鷺使用。
[分布]:分布於印度、伊朗、歐洲南部、非洲、馬達加斯加島及中國大陸等地。

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

欣賞油畫

zDSC_0018油畫的最大魅力就在於四點:1.形 2.光 3.色 4.筆
造型是繪畫的基礎,而素描又是繪畫的基礎,(我指的是具象的繪畫,不指抽象畫])。通俗的說就是畫的像不像。
繪畫往往利用光來表現立體感和空間感。油畫在表現真實感方面是最擅長的了。
色彩是油畫最精彩的部分,能不能打動你,主要就是靠的色彩的魅力!如果一張油畫色彩單調,魅力就差的多了。
繪畫是視覺藝術。看畫除了看它畫的是什麼意思以外,主要是欣賞畫上的造型,色彩,光線,氣氛,意境以及人物畫上的神態,表情,氣質等。否則你就不能得到樂趣和享受。



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

攝影作品-頂石棹夜霧

x_MG_8163c 頂石棹步道群位於阿里山公路中途的石桌附近,頂石棹步道群由「霧之道步道」、「茶之道步道」、「雲之道步道」、「霞之道步道」、「櫻之道步道」(按照建議步行順序排列)組成,五條步道各有特色,步道不但設施完善且風光明媚,還相當平易近人,因此被登山人士譽為五星級步道,總步行時間需要2-3小時。


2017年3月1日 星期三

小麥田概念

z_MG_8559 小麥慢慢由綠色轉變成黃色,當成熟的小麥在太陽光的照射下,隨風擺盪時的那片金黃色的麥浪,真的是很美。
黃金色隨風搖曳的小麥田,很有北國風情畫情趣。

2017年1月24日 星期二

黑領椋鳥

zLR004_2811 黑領椋鳥
[英名]:Black-collared Starling
[學名]:Sturnus nigricollis
[科名]:八哥科
[別名]:黑脖八哥、白頭椋鳥
[特徵]:身長約28cm,頭、胸及腹部白色,有黑色頸圈,眼睛周圍黃色,翅膀黑色雜白斑、尾羽黑色末端白色。鳴叫聲響亮且多變,喜歡相互鳴叫。
[習性]:常見於壩區、村鎮田邊、糞坑、草地等郊外的開闊低地,並營巢於大樹的枝杈間,由於黑領椋鳥會吃掉農作物,所以被認為是一種害鳥。
[分布]:於緬甸、泰國、馬來西亞、越南以及華南的雲南、廣西、廣東、福建、香港等地。


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

大陸畫眉

r_MG_0158c 大陸畫眉
[英名]:Hwa-Mei
[學名]:Garrulax canorus
[科名]:畫眉科
[別名]:
[特徵]:體長約22公分,全身為無光澤的棕褐色,頭部與後枕部至上背部為橄欖褐色,各羽具寬的黑褐色濃密縱紋。眼眶為白色,並由眼上方向後延伸,狀如白眉,此乃是與台灣畫眉唯一可加以區別之處。大陸畫眉其實很好辨認,牠長著一張非常醒目的臉,天生擁有美麗的鮮白眼圈跟往後延伸的白眉線!比起台灣畫眉「素顏」樸實的長相,漂亮多了!尤其“畫上了眉”的大陸畫眉,牠的身體羽色偏向黃褐色,與身體偏向灰褐色,看來全身「灰撲撲」的台灣畫眉明顯不同。除了外型差異外,最讓賞鳥人趨之若鶩,大量引進的關鍵,在於大陸畫眉一年四季都會鳴唱,台灣畫眉卻只在繁殖期間,公鳥才願大量的鳴唱求偶。尤其大陸畫眉的「鳴聲」非常響亮、悅耳、婉轉、多變,音節轉變次數頻繁,「曲目」變化豐富,連唱段結構也比台灣畫眉來得複雜!自豪擁有美妙聲  音的牠們,也非常「好鬥」,習性中具有頑強的鬥志。牠在唱歌方面愛和其它鳥類相比;人類如果以仿鳥口哨(口技)和牠較勁,畫眉也會相對鳴叫,一點也不認輸!適應野外能力強,會與台灣畫眉雜交。大陸畫眉喉與胸部橙黃色,有細小縱紋。下胸及腹部中央灰色。尾羽暗褐色,有許多條褐橄欖色橫紋。喙部黃褐色。腳脛及腳趾為黃色。
[習性]:喜歡在低矮的灌木間,或在隱匿林下樹叢或雜草間穿梭或跳躍,領域性強。為鳴禽中之善鳴者,歌聲婉轉嘹亮,富於變化,且能持久不斷,雄鳥之鳴聲為「稀有、稀有、休-」之哨音,雌鳥則為單調的「唧、唧、唧、唧」。常與其他鳥類一起活動或單獨活動,性膽怯懼人,喜隱匿,以果實、昆蟲為食。
[分布]:中國華南、海南島、香港、亞洲南部及柬埔寨中部。
[相似鳥種]:台灣畫眉


2017年1月16日 星期一

戴勝

zJ1001_0206c 戴勝
[英名]:Command Hoopoe
[學名]:Upupa epops
[科名]:戴勝科
[別名]:墓坑鳥、臭婆娘
[特徵]:體長27-29公分,頭、頸、胸、上背和翼上覆羽呈黃褐色。冠羽明顯,同為黃褐色,但末端黑色。嘴黑色,長而下彎。
[習性]:戴勝常見於金門國家公園開闊的園地,或郊野的樹木上活動,尋覓昆蟲為食,雖然牠們在地上奔跑快速,但飛翔卻不快,飛行呈波浪狀。喜歡捕食蠅、蜘蛛、蝗蟲、 蚯蚓,或蜥蜴等小動物。在過去的研究中,發現在金門,戴勝使用的巢洞全都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洞穴,像屋脊、屋頂、河堤的破洞、岩洞或農舍裡肥料堆的縫隙,地板下的縫隙或地上陰暗 的角落等,都是牠們營巢的地方,戴勝繁殖的巢洞通常會持續地被利用。
[分布]:戴勝在台灣是屬於過境鳥類,每年四月左右,正是牠們自度冬地北返,經過台灣附近的時期,並棲息於海岸溼地區,也只有這段時間才有機會看到牠們。 在金門是屬於留鳥的,一整年都可以看得見。


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

紅嘴鷗

zA8002_6556紅嘴鷗
[英名]:Black-headed gull
[學名]:Larus ridibundus
[科名]:鷗科
[別名]:水鴿子
[特徵]:紅嘴、紅腳,為常見候鳥。喙和腳為紅色,成鳥夏羽時,頭部黑褐色;冬羽時,頭部為白色,眼後有一暗色耳斑。飛行能力強,常見滑翔飛行,有時亦見漂浮於水面休息或覓食。普遍冬候鳥,於11月至翌年4月出現在河口、海濱、魚塭、漁港和沼澤地。
[習性]:生活於鹹淡水濕地、沿岸地區、海島以及海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