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

黑頭織布鳥

rrBird02026
黑頭織布鳥
[英名]:Black-headed Weave
[學名]:Ploceus cucullatus
[科名]:織布鳥科
[別名]:黑頭織雀
[特徵]:體長約15~17公分,圓錐狀的鳥喙和深紅色眼睛。在北方的族群,繁殖期的雄性頭部為黑色,頸部與胸部間為栗色;在南方的族群,黑色與栗色部分減少,且在繁殖期的雄性只有臉與喉嚨為黑色,頸部與頭頂則為黃色有黑色鳥喙、黃色的身體與翅膀。非繁殖期的雄性頭部為黃色,頭頂為橄欖綠,身體上半部為灰色,下半部為白色,翅膀為黃色與黑色。雌性身體上半部有橄欖綠色的條紋,翅為黃色和黑色,身體下半部為淺黃色。雛鳥與雌性相似,背部較咖啡色。
[習性]:開放棲地、林地的區域。以種子植物、昆蟲為食物。善於編織愛巢的鳥類,喜歡群居,繁殖期行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制,繁殖期以3到6月為主,雄鳥會織出漂亮的鳥巢,巢口向下以防止蛇來攻擊,雄鳥要織出漂亮的鳥巢來讓雌鳥選擇,如果雌鳥看不上眼就一腳踢開,雄鳥只好再重新織巢。生下蛋後,由雌鳥孵蛋,而雄鳥會不時修補巢窩,以確保母子平安。
[分布]:非洲,塞內加爾到喀麥隆及查德;加彭到薩伊及安哥拉北部;薩伊北部到烏干達、蘇丹南部及坦尚尼亞西北盡頭;薩伊南部;及鄰近的坦尚尼亞西邊;衣索比亞;索馬利亞南部到肯亞、坦尚尼亞、馬拉威及莫三比克北部;南非。


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

小鷿鷈(Little Grebe)

z0MG_3029c
小鷿鷈
[英名]:Little Grebe
[學名]:Tachybaptus ruficollis
[科名]:鷿鷈科
[別名]:水避仔
[特徵]:體長26cm,夏季頭頂至後頸黑褐色,頰、喉和前頸赤褐色;下喙基部有一金黃色斑;身體背面和雙翼黑褐色,腹面絲白色;喙黑色;腳欖灰色;冬季頰、喉和前頸白色,喙帶紅褐色。食物以水中的小生物為主,擅長潛水。繁殖期在每年的4至6月間。築巢於水草叢旁建立浮巢或是水邊的土墩上,以水生植物的莖巢材。一窩產卵4至6枚,由雌雄鳥輪流孵育。卵為無光澤的淡土黃色,無污斑,卵的大小平均26x35mm。幼鳥為早熟性,出生後常由親鳥背負著四處行動,小鷿鷈的亞成鳥外型上與成鳥冬羽極為相似,頭頂和背部以暗褐色為主,頸部及腹部則為污白色。
[習性]:通常出現於魚塭、沼澤、河口。以啄食水生昆蟲、軟體動物、節肢動物和小型魚類為生。性羞怯。遇敵則隱藏於濃密水草中,或沒入水裡逃逸。


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

樹鵲(Grey Treepie)

rr_MG_1319

樹鵲
英名:Grey Treepie
學名:Dendrocitta formosae
科名:鴉科
別名:灰樹鵲、咖咖仔
特徵:體長43-50公分。為台灣特有亞種。額頭黑色,頭頂及後頸為灰色,尾下覆羽為紅褐色,黑嘴、黑腳,背、腰為灰色,尾長色黑,雙翼有白斑,飛行時頗明顯。鳴聲粗啞,似「咖啊│咖啊哦」,遠遠之距離即可聞覺其嗚叫聲,故在鄉野以其鳴聲為名。樹鵲,分布棲息於山麓至中海拔山區附近的雜木林、果樹林,為普遍的留鳥。於非繁殖期,則常見其群棲群飛,三、五隻,或十多隻成群活動覓食。
習性:棲息於樹林中、上層,飛行緩慢,呈波浪狀,高飛於樹林上空。飛翔時其長尾羽特別顯著,翼部白色斑和腰部之白色羽毛清晰可見。另外,樹鵲飛行時拍翅幅度大,速度稍慢,故欣賞其飛行較為容易。嘴形粗厚略為下彎。如同一般鴉科鳥,為雜食性,大型昆蟲、蜥蜴、樹蛙、雛鳥、漿果、果實等均為其喜愛;有時對果園造成傷害。營巢於濃密的高樹上層,以細樹枝為材,築成盤形巢。

rr_MG_1320

rr_MG_1321

rr_MG_1322

rr_MG_1323

2016年7月1日 星期五

紫鷺(Purple Heron)

r_MG_0489c

紫鷺
[英名]:Purple Heron
[學名]:Ardea purpurea
[科名]:鷺科
[別名]:東方紫鷺、草鷺
[特徵]:體長79公分,體型高瘦,頸部和腳都很細長。喙腳黃色,頭頂黑色,眼至頸側為褐色,下頜至胸部為白色,有黑色縱紋,頭頂後方有延長的黑色飾羽。背部紫色,肩部褐色。幼鳥全身紫褐色。
[習性]:長滿濃密挺水植物的溼地出沒,牠的腳趾比相同體型的鷺科鳥類都來得長,因此可以在漂浮的水生植物之上行走而不會下沈,或是站在灌叢上而不用去捉住單一個樹枝。腳趾長而明顯,甚至在紫鷺飛行時都可以當做是一個辨認的特徵。紫鷺繁殖的時候大多成小群集體營巢,最多約20對。巢為樹枝及草莖所構成的平台,築於濃密的蘆葦叢或是藺草叢之上,有時會築巢於矮樹上。巢附近通常也會另築一個小平台,由未繁殖者或是未成年的紫鷺使用。
[分布]:分布於印度、伊朗、歐洲南部、非洲、馬達加斯加島及中國大陸等地。

r_MG_0533c

r_MG_0553c

r_MG_9662c

r_MG_9552

r_MG_9623c

r_MG_9666c

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

台灣粉蝶

f_MG_5988

台灣粉蝶
(粉蝶科) 展翅 50 - 60 mm,雄蝶翅面白色,前、後翅緣具黑色斑 紋,翅腹面後翅為淡黃色;雌蝶翅膀面灰褐色,前後翅斑紋發達,翅腹面灰褐色具白斑。
本屬有6種,八重山粉蝶、尖翅粉蝶、台灣粉蝶、雲紋粉蝶、蘭嶼粉蝶、紅粉蝶 ,本種雌雄個體顏色及斑紋不同,又稱異色尖粉蝶。
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,幼蟲以山柑科的銳葉山柑、多花山柑、小刺山柑和魚木等植物寄主,成蟲4至10月出現,喜歡訪花,常群集於溪邊吸水,活動敏捷。

f_MG_9233

f_MG_9260

f_MG_9222

f_MG_6062

f_MG_6069

f_MG_6073

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

台灣小鶯

r_MG_0347

台灣小鶯
[英名]:Brownish-flanked Bush-warbler
[學名]:Cettia fortipes
[科名]:鶯科(Sylviidae)
[別名]:山樹鶯、強腳樹鶯
[特徵]:體長14公分,台灣特有亞種,小鶯的雌鳥與雄鳥同色,頭、脇及背部,包含翼及尾,棕褐色,有淡黃色的眉線以及黑色的過眼線,喉至胸、腹部淡黃褐色,腳為肉色,尾略呈扇形。鳴聲清晰圓潤,有如「你──回去」或「你──回不回去」的音調,以昆蟲、野果、雜草種籽等為食。
[習性]: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開闊草原或向陽之林緣地帶活動。且常潛行於濃密的低樹叢中,故不易見。築巢於芒草從中,巢離地1公尺,由芒草業編織成圓柱形,巢底並襯墊羽毛或細纖維,巢高150mm,寬100mm。每窩產3枚蛋,洋紅色,鈍端有一圈較深的顏色,蛋的大小平均為18×13mm。繁殖期為4~7月。
[分布]:在台灣主要分布於中、低海拔山區,為區域性普遍的留鳥。

r_MG_0349c

r_MG_0029

r_MG_0067

r_MG_0120

r_MG_0228c

遊隼(Peregrine Falcon)

rr_MG_8860

遊隼(Peregrine Falcon)
[英名]:Peregrine Falcon
[學名]:Falco peregrinus
[科名]:隼科
[別名]:花梨鷹、鴨虎
[特徵]:翅長而尖。眼周為黃色,頰部有一條垂直向下的黑色髭紋,頭部至後頸為灰黑色,上體藍灰色,下體白色,尾羽上有數條黑色的橫帶。嘴鉛灰色,基部黃色,腳黃色,爪黑色。性情兇猛,單獨活動。
[習性]:肉食性的猛禽.主要以野鴨.海鷗.鳩鴿.烏鴉和雞類等中小型鳥類為食物,也捕食鼠類、野兔等。
[繁殖]:繁殖期為4一6月。築巢於林間空地、河谷懸崖、地邊叢林、土丘、沼澤,甚至樹洞或建築物上,有時也佔用其他鳥類的巢。巢主要由枯枝構成,內置少許草莖、草葉和羽毛。每窩產卵2一4枚,由親鳥輪流孵卵,孵化期28~~29天.雛鳥孵出後,由親鳥撫養大約35~~42天後才能離巢。
[分布]:亞洲、美洲、歐洲的大部分地區都有它的蹤跡。

r_MG_8863c

rr_MG_8356

rr_MG_8471c

rr_MG_8482c

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

台灣叢樹鶯(電報鳥)

rr_MG_6990c

台灣叢樹鶯
[英名]:Taiwan Bush-warbler
[學名]:Bradypterus alishanensis
[科名]:鶯科(Sylviidae)
[別名]:台灣短翅鶯、電報鳥、褐色叢樹鶯
[特徵]:體長12公分,台灣特有種,全身大致為棕褐色,眉斑淡黃色,不明顯。喉部至上胸灰白色,相對較淡,且散布有些許黑色細縱紋。嘴喙黑色,雙腳紅褐色。尾羽末端尖銳,成箭簇形。
[習性]:性情害羞、隱密,活動於濃密的灌木叢裡,相當接近地面。常可聽到其鳴叫聲,但不易觀察到。響亮的叫聲"滴、答答滴"也為其贏得電報鳥的外號。2000年也因其特別的叫聲,被國外學者發表為台灣特有種,故又名台灣叢樹鶯。

rr_MG_7302

rr_MG_7364

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

小翼鶇

r_MG_7537

小翼鶇
[英名]:White-browed Shortwing
[學名]:Brachypteryx montana
[科名]:鶇科(Turdidae)
[別名]:頭翅鶇
[特徵]:體長12公分,台灣特有亞種,全身為橄欖褐色,翼及尾較暗,腹部顏色較淡。嘴及眼黑色,粗短的眉斑白色。翼甚短,尾也短。雌鳥整體較淡。 [習性]:棲習於濃密的森林底層及地面,喜單獨活動,生性極隱密,非常不容易見到。但善於鳴唱,其奇特的"唏噶哩噶哩"叫聲為其辨識特徵。繁殖季時會有很強的領域性,將巢築於濃密的灌叢裡。

r_MG_7272

r_MG_7535c

2016年6月8日 星期三

毛地黃(Common Foxglove)

f_MG_6977毛地黃
[英名]:Common Foxglove
[學名]:Digitalis purpurea
[科名]:玄參科(Scrophulariaceae)毛地黃屬(Digitalis)
[別名]:紫花洋地黃、洋地黃、指頂花、金鐘、心臟草、毒藥草、紫花毛地黃、吊鐘花
[特性]:多年生草本,高約 1 公尺,莖直立,少分枝,全株密生短絨毛。葉粗糙、皺縮,基生葉具長柄,柄翼狀,葉形大,卵形至卵狀長橢圓形,長 12~25 公分,具不明顯葉緣,先端呈略鋸齒狀,往莖頂尺寸漸小,鈍鋸齒緣,兩面被絨毛;莖生葉柄短或無,長卵形,葉形有由下至上而漸小。花序總狀,頂生,單邊;萼片 5,不等,深裂至底,無小苞片;花冠二唇化,鐘形,花瓣片 5;二強雄蕊,花藥不相聯,藥室等長。夏季由莖頂端伸出長花穗,並由下端向上順序開放美麗的鐘狀花,萼片 5 裂,裂片卵狀批針形,花冠先端類似唇形,長 5~7.5 公分,紫紅色,綠白色,並點綴濃紫色斑點;花期 6~8 月。蒴果包於花萼內,具喙,胞間開裂。果實為廣卵形,內藏細小種子,數目極多;果熟期 8~10 月。毛地黃名字由來:它為何被叫毛地黃呢?是因為它有著佈滿茸毛的莖葉及酷似地黃的葉片,因而有「毛地黃」名字;又因為它來自遙遠的歐洲,因此又稱為「洋地黃」。
[用途]:1.園藝觀賞用:毛地黃支柱高大,花序挺拔,花形優美,色彩明亮。非常適宜花境的背景佈置,或大型花壇的中心材料,若叢植則更為壯觀。盆栽多在溫室進行促成栽培,早春賞花。2.藥用:毛地黃的葉子為重要的藥材。性味:葉:苦,劇毒。效用:葉:為強心劑。治心臟病患者,興奮心肌,提高心肌收縮力,改善循環。

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

橙帶藍尺蛾

s_MG_4656

橙帶藍尺蛾
(尺蛾科 / 枝尺蛾亞科)
展翅54-59mm,翅面藍黑色具金屬光澤,前翅中央及後翅下緣有一條寬型的橙帶,後翅近外緣有5枚黑色圓型斑點排列,藍、橙對比十分鮮明,白天出現外觀像蝶,習性敏感。
本屬一種,幼蟲寄主竹柏、羅漢松,5-9月出現,發生期數量很多。

s_MG_4660

s_MG_4715

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

黑枕藍鶲

r_MG_5764黑枕藍鶲
[英名]:Black-naped Monarch
[學名]:Hypothymis azurea
[科名]:王鶲科
[別名]:染布鳥
[特徵]:台灣特有亞種,體長15公分,雄鳥頭至頸部、背部、上胸大致為藍色,背部略帶灰色,上嘴基部內側黑色,後頭有一黑斑,前頸下部有一黑色細橫帶。腹以下灰白色。雌鳥頭至頸部灰藍色,上嘴基部內側黑色。背部大致為灰褐色,翼及尾羽略帶藍色。胸暗灰藍色,腹以上灰白色。
[習性]:棲息於雜木林、果樹林或竹林,多活動於濃密且蔓藤糾結之叢林裡,性活潑好動,飛翔快速卻不遠飛,常棲止於小樹枝上,發現飛蟲則追捕獵食。鳴聲清脆宏亮。營巢於小樹枝椏上,極精緻,呈倒錐形,以細草根、草葉、樹皮纖維或或苔蘚構成,外壁以蜘蛛網編織而成。

r_MG_5374

r_MG_5453

r_MG_5456c

r_MG_5471

r_MG_5592

r_MG_5754

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

東方毛腳燕

r_MG_3885東方毛腳燕
[英名]:Asian House Martin
[學名]:Delichon dasypus
[科名]:燕科
[別名]:煙腹毛腳燕、毛腳燕、岩燕
[特徵]:體長13公分,頭部及背部大致呈藍黑色且有光澤,腹面呈灰白色,腰上有明顯的白色覆羽,翼羽和尾羽黑色,尾略分叉,呈魚尾狀,其最大特徵為腳與趾上佈滿白色的羽毛。雄鳥和雌鳥同色。
[習性]:常在山谷上空成群覓食,可持續良久。外形似小雨燕,但翅膀較寬,拍翅滑行也較緩慢。繁殖期為4~7月,啣泥築巢於山谷峭壁間或橋樑下,冬季則有降遷之行為。
[分布]:分布於中高海拔,為燕科中分布較高的一種,可達海拔3400公尺。

r_MG_4218

rr_MG_3907c

rr_MG_4045c

rr_MG_4052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