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

山鶺鴒

v_MG_2448c 山鶺鴒
[英名]:Red-breasted Flycatcher
[學名]:Dendronanthus indicus
[科名]:鶺鴒科
[別名]:樹鶺鴒、林鶺鴒
[特徵]:體長體長17cm,上體灰褐,眉紋白,兩翼具黑白色的粗顯斑紋,胸部有黑色的T字紋路,下體白色。
[習性]:單獨或成對在開闊森林地面穿行。尾輕輕往兩側擺動,不似其他鶺鴒尾上下擺動。甚馴服,受驚時作波狀低飛僅至前方幾米處停下或停棲樹上。
[分布]:繁殖在亞洲東部;冬季南移至印度、中國東南部、東南亞、菲律賓及大馬來諸島。

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

三民蝙蝠洞

x_MG_9045c 三民蝙蝠洞
三民蝙蝠洞位於桃園復興五寮溪的溪谷間,因早期有許多蝙蝠居留而得此名。三民蝙蝠洞在民國二十年時被發現,目前洞內已無蝙蝠居住,只留下許多橢圓且密集的蝙蝠洞。
蝙蝠洞為寬敞的半月形溪谷,由步道入內大約需三十分鐘的時間。在蝙蝠洞前有一道清幽瀑布,瀑底潭水清澈透明,夏季時常有民眾到此做烤肉、露營與戲水等休閒活動。

基國派老教堂

z_MG_9208c基國派老教堂
建於民國52年,做為啟蒙與教化泰雅原住民的起點,「基國派老教堂」是一個相當有特色的建築,教堂座落於讀法阿(Tuba)部落內,是當時的部落長老發動族人自動自發所興建。
原本教堂屋頂採竹材興建,但因當時的防腐技術不足,五、六年後教堂就失修損壞,爾後在美國傳教士孫雅各牧師的建議之下,改採用蝙蝠洞一帶的溪河岸石興建,造就成今日堅固又有特色的樣貌。
設計師以「通往天堂之鑰」的理念設計,「基國派老教堂」的圓形拱門入口乍看就像是鑰匙孔一樣,而上頭的十字架則由黃榮泉牧師選擇鋼筋混泥土材質打造,線條造型細膩,屹立頂端五十年。
老教堂曾因年久失修沒了屋頂,淹沒在荒煙蔓草中,但透過當地文化局的修復,「基國派老教堂」重新加上了屋頂,且入選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,獨特的造型與週邊的自然環境,相當適合旅客拜訪。

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

白斑黑石鵖

z_MG_0884c

白斑黑石鵖
[英名]:Pied bushchat
[學名]:Saxicola caprata
[科名]:鶲科
[別名]:小黑白
[特徵]:體長13cm,雄鳥身體煙黑,翼上條紋及腰部為白色。 雌鳥多具褐色縱紋,腰淺褐色。亞成鳥褐色而多點斑。
[習性]:喜乾燥開闊的多草原野。棲於突出地點如矮樹叢頂、岩石、柱子或電線,振翅追捕小昆蟲等獵物。雄鳥鳴唱或興奮時尾上翹。
[分布]:四川(西南部米易)、雲南(西北部、西部、東南部、南部西雙版納)

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

九寨溝風景名勝區

z_MG_2758c九寨溝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四川省北部。屬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,因溝中有樹正、荷葉、則查窪、盤信、黑果、盤亞助、故窪、彭布、尖盤九個藏族村寨而得名。九寨溝水系流經白河、白水江、嘉陵江,最後流入長江。
溝內可分五大景區:樹正景區、日則景區、長海景區、寶鏡崖景,以翠海、疊瀑、彩林、雪山、藏情「五絕」馳名中外,被譽為「夢仙境」和「童話世界」。於1992年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;1997年被納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。

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

白堊地質自然景觀

v_MG_9870 台南市龍崎區牛埔里有世界級的白堊泥岩美景,白堊土是一種微細的碳酸鈣(CaCO3)的沉積物,是方解石的變種。也就是白堊紀的地層。

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

鐵爪鵐

z_MG_7786c 鐵爪鵐
[英名]:Lapland Bunting
[學名]:Calcarius lapponicus
[科名]:鵐科
[別名]:鐵爪子、鐵雀、雪眉子
[特徵]:雄性成鳥(冬羽):眉紋沙黃色;眼先乳白色,有些標本栗黃;耳羽前半沙黃,後部黑色,一個白色塊斑緊接其後;頭部黑色,多由黃白和栗色羽尖所掩蓋;頸側栗赤色,具黃白色羽端;肩、背、腰和尾上覆羽雜以栗、黃和黑色,各羽中央黑色,而羽緣栗色或黃白;尾羽黑褐,具黃白色羽緣,最外一對尾羽的外翈和部分內翈具有一黃白色楔形斑,次對尾羽僅在內翈有一小黃白色楔形斑;翼覆羽黑色,小覆羽尖端和羽緣黃白色,中覆羽黃白沾栗色,大覆羽具栗褐色寬緣;內側次級飛羽與大覆羽同色,羽尖白色;小翼羽和初級覆羽黑褐色,有黃白色鑲邊,羽尖白色,外翈羽緣褐色,而最外側飛羽羽緣近白色;頰、頦、喉及前頸均黑色,微被黃白色羽尖所掩蓋;胸、腹和尾下覆羽黃白色;兩脅具黑和栗褐色條紋;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。
  雄性成鳥(夏羽):頭、頸、喉和胸側均黑色;眉紋及頸側白色;下頸及翕濃栗赤色,背部銹赤色發達,並具黑色縱斑;上胸黑,下體余部白色;兩脅有縱斑。
  雌性成鳥(冬羽):羽色與雄鳥相似,但較差淡;頭部黑色部分呈褐色;各羽羽緣具寬的淡色緣;頦棕白色;頰側有黑色斑;顴紋黑色;後頸棕色,前頸微具黑色條紋,喉和胸帶棕褐色,下體乳白色,脅部條紋黑色,且寬而濃。虹膜褐色;嘴黑色,尖端褐色;腳褐色,爪黑色。
[習性]:棲息於草地、沼澤地、平原田野、丘陵的稀疏山林。食物主要為雜草種子,如禾本科、莎草科、蒿科、蓼科等野生植物種子。鐵爪鵐在中國為冬候鳥。此鳥每年遷來東北地區的時間為10月下旬,一般是11月,最遲在12月上旬,離去時間是翌年2-3月間。但不同年份遷來的時間和地區以及數量等均有一些不同,或與該年氣候和食物條件有關。它在河北省的居留時間為12-3月,而遼東半島均在冬季,遷到長江流域的數量頗為稀少。
[分布]:分佈於歐美北部,俄羅斯,日本,蒙古,朝鮮半島,中國北部,也見於長江流域。

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

綠簑鷺

r_MG_7339d綠簑鷺
[英名]:Striated Heron
[學名]:Butorides striatus
[科名]:鷺科
[別名]:綠鷺、打魚郎
[特徵]:體長52公分,羽毛灰綠色,腹部的顏色比較淺一些,頭頂上有一簇黑色的長羽,喙黑色,腿淡黃色至橙色。雄雌的區別不大。幼鳥的顏色比較淡,背部有深棕色的羽毛,翅膀上有白斑,頸和胸部是棕色的,帶有白色的條紋。腿淡綠色。
[習性]:隱蔽地生活在河流和湖泊的岸邊、沼澤和紅木林茂密的植物。一般不動地在岸上等候,頭縮在肩間,身體直立。有獵物來到會向前伸長頭頸捕食。

橙頭地鶇

z_MG_0476d橙頭地鶇
[英名]:Orange-headed Thrush
[學名]:Geokichla citrina
[科名]:鶲科
[別名]:黑耳地鶇
[特徵]:體長22cm,頭為橙黃色的地鶇。雄鳥:頭、頸背及下體深橙褐,臀白,上體藍灰,翼具白色橫紋(亞種innotata翼上無橫紋)。亞種 courtoisi,melli及 aurimacula 的頰上具兩道深色的垂直斑紋。雌鳥上體橄欖灰色。亞成鳥似雌鳥,但背具細紋及鱗狀紋。虹膜-褐色;嘴-略黑;腳-肉色。未成年鳥和雌鳥相似,上體有細紋及鱗狀紋。
[習性]:性羞怯,喜多蔭森林,常躲藏在濃密覆蓋下的地面。從樹上棲處鳴叫。
[分布]:於東南亞不丹、印度、孟加拉、斯里蘭卡、緬甸、泰國、老撾、柬埔寨、越南、馬來西亞以及中國大陸的貴州、湖北、安徽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雲南等地。

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

楔尾伯勞

r_MG_8506c楔尾伯勞
[英名]:Chinese Gray Shrike
[學名]:Lanius sphenocercus
[科名]:伯勞科
[別名]:長尾灰伯勞
[特徵]:體長29公分,是伯勞中最大的個體。喙強健具鉤和齒,黑色貫眼紋明顯,上體灰色,中央尾羽及飛羽黑色,翼表具大型白色翅斑。尾特長,凸形尾。
[習性]:常見於平原到山地、河谷的林緣及疏林地帶、尤以草地林地和半荒漠疏林地帶為多以及在喬木或灌木上築巢。
[分布]:分布於蒙古、俄羅斯、朝鮮、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黑龍江、吉林、內蒙古、甘肅、青海、陝西、寧夏、山西、遼寧、河北以南至長江流域、福建、廣東等地。

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

黃眉黃鶲

xbird02028
黃眉黃鶲
[英名]:Narcissus Flycatcher
[學名]:Ficedula narcissina
[科名]:鶲科
[別名]:水仙花鶲、黃眉彩鶲
[特徵]:雄鳥:頭、背至尾黑色,橙黃色眉線相當長,喉至上胸橘黃色,上腹部黃色,下腹部至尾下覆羽白色。翼上也有一塊大白斑。雌鳥:頭及背部橄褐色、胸灰褐色,腹部至尾下覆羽白色。翅膀顏色較暗,尾黃褐色,眼圈白色。
[習性]:為稀有過境鳥,會出現在山區甚或公園裡。常單獨行動,在樹林中、上層活動,快速穿梭於枝葉間捕捉飛蟲。

2016年10月3日 星期一

三峽人家

z_MG_8723c
三峽人家“一肩挑兩壩,一江攜兩溪”,這裡石、瀑、洞、泉……多種景觀元素巧妙組合,山有山的偉岸,水有水的柔媚,洞有洞的神奇,瀑有瀑的壯麗,石有石的氣質。極致大自然之天工造化,這裡有洪荒之美、這裡有蒼涼之美、這裡有陰柔之美、這裡更有雄渾之美。
白牆青瓦石板路,小橋流水吊腳樓,枯藤老樹喜鵲窩,機槍碉堡舊戰壕,奇石溶洞古城堡,在您進入景區的一剎那,您的心將注定要長留此地,整個景區彌漫如仙境般的夢幻景致,這裡的美讓人心悸,這裡的美讓人窒息!
三峽人家融合三峽文化之精髓,巴風楚韻,峽江今昔,一覽無余。壯偉的長江哺育了三峽文化,它是巴楚民族傳統藝術的精華,巴楚文化在這裡交融、繁衍、發展。當博大與神秘結緣,輝煌與厚重聯姻,三峽人家就注定是三峽旅遊的傳奇。

2016年10月2日 星期日

土家族

w_MG_9034
土家族
土家族是湘、鄂、渝、黔毗連地帶的一支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,主要居住在雲貴高原東端餘脈的大婁山、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萬餘平方公里的土地上。分佈于湘鄂渝黔毗連的武陵山地區。
根據中國大陸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,土家族人口數為802.81萬人,僅次於壯、滿、回、苗、維吾爾族,在全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,在湖南省264萬、湖北省218萬,重慶市150萬,貴州省143萬,還有散居在全國各地的土家族。
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湖南、湖北、貴州三省及重慶市的51個縣市(區),目前在25個縣區實行區域自治,其中兩個自治州(共轄16個縣市),5個土家族苗族自治縣,4個土家族自治縣(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即為其一),40個土家族鄉,41個土家族聯合自治鄉。
<土家族以「比茲卡」為族稱(本地人的意思),系氐羌族群。土家族語言屬藏語系藏緬語族,比較接近于彝語支的一支獨立語言,土家族僅有自己的語言而無文字,通用漢文。現在絕大多數人通用漢語,沿酉水流域約20萬人仍使用土家語。
土家族基本特點為:「有獨立的語言,傳統的節日,古樸的歌舞、精美的工藝、奇特的樂奏、哭唱的婚喪、特殊的信仰、自尊的禁忌、頑強的民族意識和悠久的歷史遺跡」等,1957年1月3日中國大陸正式確定土家族為單一民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