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

黃鸝

z_MG_3654黃鸝
英名:Black-naped Oriole
學名:Oriolus chinensis
科名:黃鸝科
別名:黃鶯,黑枕黃鸝
特徵:身長36公分,翼長約15公分,全身大致為鮮黃色,嘴蜂粉紅色,虹膜血紅色,過眼線黑色,粗且長,延伸至後頭,呈環狀;翼羽內瓣黑色;尾羽黑色,外側未端鮮黃色,腳鉛藍色。雌鳥與雄鳥相近似,色澤較為暗淡,不如雄鳥美麗,過眼線較細,全身之黃色部分略帶綠色。
幼鳥:與雌鳥相似。背面黃綠色。腹面白色,而在胸部稍帶黃色;尾下覆羽黃色;至下腹部的羽毛均具黑色羽紋。
分佈:廣泛分佈於中國東部地區;自內蒙古東北部、東北、華北地區,往南直到廣東、雲南、西達陜西、甘肅西南部和四川西部(夏候鳥);雲南東南部、海南、東南亞;在台灣目前為不普遍之稀有留鳥。
習性:屬樹冠上層活動的鳥種,喜鳴叫,叫聲頗大,聲音變化多,隔2~400公尺遠仍可 聽的十分清楚。飛行時呈波浪形,金黃色的身體和著翼端的黑色非常耀眼,多單獨出現,雌雄鳥不易辨認。昆蟲為其主要食物,但有時也吃一些植物性食物,繁殖時期領域性強。在南部,大約3月中下旬時便開始進行配對,會在樹叢間互相追逐;往往雌鳥在前繞樹飛行,雄鳥在後追逐,經久不息。當棲息在樹枝上時,則互相唱和,隔一相當時間(有時很短暫),雄鳥又向雌鳥飛去,雌鳥見雄鳥飛來便亦離樹出去,追逐又開始。
繁殖時期,雄鳥常發似貓叫的鳴聲,但亦多變化。鳴聲清脆,富有音韻,略似“ku-ku-li-ku-ku”,“ho-pu-koo”或為單音的“gar”; 南部的記錄中,黃鸝只築巢在於高大的麻六甲合歡上,巢呈吊籃式,在近樹梢而又遠離樹幹的水平細枝上,十分隱密,此時麻六甲合歡枝葉茂密而遮蔽良好。

z_MG_3887c

z_MG_4012c

z_MG_4014c

z_MG_4176c

z_MG_4277c

z_MG_4302c

z_MG_4322c

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

小白鷺

v0MG_5591 小白鷺
英名:Little Egret.
學名:Egretta garzetta.
科名:鷺科 (Aredeidae)
別名:白鷺鷥、白鷺、白翎鷥
特徵:體長60公分﹐全身羽色雪白而修長,外型高貴典雅,身長約61公分。嘴、腳皆為黑色,腳趾為明顯的黃綠色。繁殖期眼先轉為紅色,頭、枕部後方有兩根長飾羽,長度可達21.5公分,背部、前頸下部長有簑狀飾羽,蓑羽13-49根不等,且略為上捲;非繁殖期則無飾羽。小白鷺老鳥的腳趾帶暗紅色,腳踝的黃斑大小都不一樣。
族群分布:在台灣為常見之留鳥,主要分布從平地至低海拔之溪流、水田、魚塭、沼澤、河口、沙洲地帶,部份冬季會南遷。分佈在南歐、非洲、馬拉加西、中國、日本、澳洲、台灣。除在歐洲為夏候鳥,冬季南遷至非洲外,其餘一般認為是留鳥。在台灣有部分於冬季會南遷。小白鷺在花東地區分佈數量較少,可能是因小白鷺較常出現在平地,而台灣東部相對平原較少,故東部發現的記錄相對比較少。
生態習性:偶於飛行時發出「嘎嘎」之沙啞喉音。覓食時,以腳探入水中擾動,捕食受驚嚇四竄的游魚。繁殖期與其他鷺科鳥類集體築巢於竹林、相思樹及木麻黃等樹上。小白鷺活動於河川、海灘、沼澤、濕地水邊,以各式魚蝦為主食,覓食時會有用一隻腳在水面抖動,這動作可讓小魚蝦誤以為有昆蟲等食物掉落,而將水草間、岩洞中的魚兒引出而食之。通常雌、雄共同以約手指頭粗的樹枝築成盤形巢,鳥巢簡單的有如一堆枯枝。雌雄共同孵卵、育雛。小白鷺每窩產蛋4-5枚,蛋為淺藍色。
生態威脅:田邊、水澤之漁網及鳥網可能具有威脅,漁夫不當炸魚或毒魚行為亦可能讓中白鷺食入不健康之魚類而死亡。
相似鳥種:黃頭鷺則偏向在草地和稻田活動。

v_MG_2341

v_MG_2354c

v_MG_2347

v_MG_2359

v_MG_2522

v_MG_2527

v0MG_5884

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

粉紅鸚嘴

z_MG_8781粉紅鸚嘴
英名:Vinous-throated Parrotbill
學名:Paradoxornis webbianus
科名:畫眉科
別名:圓頭仔
特徵:體長約10~12公分,體形小而圓胖、頭略為圓大,尾羽略長,約佔有身長的一半,雌、雄鳥的體色相同。嘴喙灰黑色至褐黑色,形狀鈍短呈錐形,上喙尖往下鉤,因似鸚鵡嘴,加上全身大致為粉栗紅色,因而得名粉紅鸚嘴。額、頭頂、枕及後頸部為粉栗紅色至葡萄紅色,臉部、喉部、頸側至上胸部為粉紅色至粉紫紅色,背部為暗粉紅色,下胸、腹部及尾下為淡黃褐色至淡紅色,腳灰紅色。
相似鳥種:黃羽鸚嘴全身大體為黃褐色,白色頰線及黑色喉部特徵甚為明顯與粉紅鸚嘴作區別,分布於中、高海拔山區的箭竹草叢中。

z_MG_0873

z_MG_0942

z_MG_1011

z_MG_1035

z_MG_8824

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

美麗的羽毛-黃頭鷺

x_MG_2594黃頭鷺
英名:Cattle Egret
學名:Bubulcus ibis
科名:鷺科 (Aredeidae)
別名:牛背鷺
特徵:嘴橙黃色,腳、趾黑褐色。繁殖羽:頭、頸、背中央飾羽橙黃色,其餘部分白色。非繁殖羽:全身白色,無飾羽;亦有頭部略帶黃色之個體。
習性:出現於平地至低海拔之旱田、沼澤、草原及牧場地帶。以昆蟲為主食,亦兼食魚、蛙類。常停棲於牛背上,故俗名為牛背鷺。性群棲,於繁殖期與小白鷺、夜鷺等集體築巢於竹林、相思樹及木麻黃等樹上。

x_MG_2597

x_MG_2598

x_MG_2603

x_MG_2612

x_MG_2616

x_MG_2624

x_MG_2648

x_MG_2657

x_MG_2658

x_MG_2659

2014.04 拍攝於坪林

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

日本樹蛙

v_MG_1648日本樹蛙
英名: Japanese Buerger's Frog
學名: Buergeria japonica
別名:溫泉蛙、日本溪樹蛙
成體特徵:
    體型:小而纖細,♂2.5-3cm,♀3-4cm
    頭部:吻端鈍圓,頭長約等於頭寬,上下唇有黑色橫帶。鼓膜及顳褶明顯。
    背部:顏色變異很大,常隨環境而變成鉛灰色、淡褐色或黃褐色,但不會變綠。兩眼間有一條深色橫帶,背部有X型或H型深色花紋,背中央近肩胛有一對短棒狀突起。
   體側:灰黑色或深咖啡色。
   皮膚:粗糙,許多顆粒性突起。
   腹部:白色或淡黃色,光滑,有些圓形小顆粒。
   前肢:細長,有深褐色橫帶。指間無蹼,指端吸盤明顯。內掌突橢圓形發達。
   後肢:細長,有深褐色橫帶。趾間蹼發達,趾端吸盤明顯。有內蹠突,無外蹠突。
   第二性徵:雄蛙體型較小,有單一咽下外鳴囊。婚姻墊黃色。
   相近種類比較:面天樹蛙吻較尖,四肢外側各有一列白色顆粒突出,如鋸齒狀。
   分布:廣泛分布於全省中、低海拔山區的小溝渠、小溪流。
   繁殖期:2月到10月,長短依地區而異。
   生態及行為:常成群出現在水溝底部、溝壁及石頭上鳴叫,非常活潑,善於跳躍。叫聲高而響亮如同虫鳴,吵雜而且刺耳,是全省中、低海拔山區,夏夜裡常聽到的蛙鳴聲。牠們喜歡在溫泉裡活動,像北部的泰安溫泉、仁澤溫泉、東部的知本溫泉,都可找到牠們的蹤跡。
   卵:卵徑1.2-1.4mm,動物極黑褐色,植物極白色,分散黏在水底的植物體上。
   蝌蚪:底棲性,身體卵圓形,尾細長,長度為身體的兩倍以上,有數條黑色橫紋。

v_MG_1646

v_MG_1659

v_MG_1664

v_MG_1672c

v_MG_1676

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

綠啄花

z_MG_0662c綠啄花
英名:Plain-colored Flowerpeker
學名:Dicaeum concolor uchidai
科名:啄花鳥科
別名:純色啄花鳥
特徵:台灣特有亞種,身長僅八公分,為台灣最小的鳥兒。背部、臉部大體上為橄欖綠色,腰部、尾上覆羽、翅膀的羽色略淡一些,腹部淡灰色。亞成鳥大致上類似成鳥,僅體上羽色較淡一些,嘴喙淡紅色。分布於中、低海拔山區,為不普遍的留鳥。常單獨或結小群在闊葉疏林裡活動;喜於樹冠上、或喬木上的寄生植物間覓食,發出「吱吱」短促的叫聲。
在台灣屬於啄花鳥科-紅胸啄花與綠啄花。

z_MG_0739

z_MG_0747

z_MG_0752

z_MG_065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