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

栗背伯勞

r_MG_7527c栗背伯勞
[英名]:Burmese shrike
[學名]:Lanius collurioides
[科名]:伯勞科
[別名]:
[特徵]:體長19-21公分,雄性成鳥前額黑色,頭頂至上背逐漸過渡為青灰色;上背、背、肩、翅覆羽及尾上覆羽均為栗色;自眼先過眼至耳羽為黑色寬帶;尾羽黑褐色,中央尾羽具窄的白端,自內向外的各外側尾羽白端愈來愈大,至外側第1、2枚尾羽則為全白色,其羽軸為黑褐色;翅羽黑褐,初級飛羽基部白色,形成翅斑;內側飛羽和大覆羽的外面均具淡棕緣。 頦、頰及喉純白,其餘下體近乳白色,胸、脅染以銹棕色。
[習性]:栗背伯勞常單獨或成對活動,多站在小樹或灌木頂枝上。鳴聲清脆多變,婉轉動聽。常見在林旁、農田、果園、河谷、路旁和林緣地帶喬木樹上與灌叢中活動,有時也見在田間和路邊的電線上東張西望,一旦發現獵物,立刻飛去追捕,然後返回原處吞吃。性兇猛,不僅善於捕食昆蟲,也能捕殺小鳥、蛙和囓齒類。有時邊鳴唱邊從樹頂端向空中飛出數米,快速地扇動兩翅,然後又停落到原處。 領域性甚強,特別是繁殖期間,常常保衛自己的領域而驅趕入侵者,當見人或情緒激動時,尾常向兩邊不停地擺動。是一種肉食性鳥類,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。棲息於棲息在山地喬木及灌叢地帶。
[分布]:分布於印度、中南半島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、貴州、廣西、廣東等地。


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

麻雀(Sparrow)

zzrMG_0758麻雀
英名:Sparrow
學名:Passer montanus
科名:麻雀科
別名:樹麻雀、厝鳥
特徵:體長約14公分,麻雀雄雌同形同色,頭頂和後頸為栗色,面部白色,雙頰中央各自有一塊黑色色塊,面部的白色延伸至後頸,在麻雀頸部形成一條白色圍脖;頜部和喉部黑色,有研究指出,在群體中地位越高的個體喉部的黑色區域也相應越大,黑色也越飽滿;上體褐色,具黑色斑點,所有飛羽、小覆羽、初級覆羽均為黑褐色;具兩道污白色翅斑;尾羽褐色;下體污白色;虹膜為深褐色;喙呈圓錐形,比較粗壯,呈黑色;足為粉褐色。
習性:喜歡於地面及稻田中覓食,經常數隻或成群活動,群聚性相當明顯。飛行時成直線波浪狀前進。幼鳥多以昆蟲爲食,成鳥主要以稻穀及禾本科種子爲食。常發出單調如「啾一啾一」的叫聲。
相似鳥種:雙頰中央各自有一塊黑色色塊,這塊黑色的小臉蛋是鑒別麻雀的關鍵特徵,同屬的山麻雀與本物種形態非常接近,區分他們主要依靠的就是這一特徵。

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

飛羽攝影-花鳥圖樣(2)

z_MG_4352c 紅尾伯勞
英文:Brown Shrike
學名:Lanius cristatus
科名:伯勞科
別名:伯勞仔
特徵:身長約20公分,背部灰褐色,翼及尾暗褐色 略帶紅褐色,腹部黃白色,黑又粗的過眼線是最大的特徵,嘴尖略呈鉤狀。以昆蟲、爬蟲類、小型動物為主食;多單獨停棲於突出之枝頭木樁上,有將剩餘食物串掛於枝頭上之行為;常棲息於草叢樹林地帶,築巢於低枝上,雛鳥為晚熟性。

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

銅藍鶲

r_MG_1223c 銅藍鶲
[英名]:Verditer Flycatcher
[學名]:Eumyias thalassinus
[科名]:鶲科
[別名]:
[特徵]:體長約16公分。全身綠藍色,雄鳥眼先黑色,雌鳥色暗,眼先暗黑,雄雌兩性尾下覆羽均具偏白色鱗狀斑紋,亞成鳥灰褐沾綠,具皮黃及近黑色的鱗狀紋及點斑。
[習性]:喜歡棲息於開闊森林或林緣空地,喜歡站在裸露樹枝處捕食過往昆蟲。
[分布]:於印度至中國南方、東南亞、蘇門答臘及婆羅洲,部分鳥在中國東南部越冬。

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

山鶺鴒

v_MG_2448c 山鶺鴒
[英名]:Red-breasted Flycatcher
[學名]:Dendronanthus indicus
[科名]:鶺鴒科
[別名]:樹鶺鴒、林鶺鴒
[特徵]:體長體長17cm,上體灰褐,眉紋白,兩翼具黑白色的粗顯斑紋,胸部有黑色的T字紋路,下體白色。
[習性]:單獨或成對在開闊森林地面穿行。尾輕輕往兩側擺動,不似其他鶺鴒尾上下擺動。甚馴服,受驚時作波狀低飛僅至前方幾米處停下或停棲樹上。
[分布]:繁殖在亞洲東部;冬季南移至印度、中國東南部、東南亞、菲律賓及大馬來諸島。

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

三民蝙蝠洞

x_MG_9045c 三民蝙蝠洞
三民蝙蝠洞位於桃園復興五寮溪的溪谷間,因早期有許多蝙蝠居留而得此名。三民蝙蝠洞在民國二十年時被發現,目前洞內已無蝙蝠居住,只留下許多橢圓且密集的蝙蝠洞。
蝙蝠洞為寬敞的半月形溪谷,由步道入內大約需三十分鐘的時間。在蝙蝠洞前有一道清幽瀑布,瀑底潭水清澈透明,夏季時常有民眾到此做烤肉、露營與戲水等休閒活動。

基國派老教堂

z_MG_9208c基國派老教堂
建於民國52年,做為啟蒙與教化泰雅原住民的起點,「基國派老教堂」是一個相當有特色的建築,教堂座落於讀法阿(Tuba)部落內,是當時的部落長老發動族人自動自發所興建。
原本教堂屋頂採竹材興建,但因當時的防腐技術不足,五、六年後教堂就失修損壞,爾後在美國傳教士孫雅各牧師的建議之下,改採用蝙蝠洞一帶的溪河岸石興建,造就成今日堅固又有特色的樣貌。
設計師以「通往天堂之鑰」的理念設計,「基國派老教堂」的圓形拱門入口乍看就像是鑰匙孔一樣,而上頭的十字架則由黃榮泉牧師選擇鋼筋混泥土材質打造,線條造型細膩,屹立頂端五十年。
老教堂曾因年久失修沒了屋頂,淹沒在荒煙蔓草中,但透過當地文化局的修復,「基國派老教堂」重新加上了屋頂,且入選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,獨特的造型與週邊的自然環境,相當適合旅客拜訪。

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

白斑黑石鵖

z_MG_0884c

白斑黑石鵖
[英名]:Pied bushchat
[學名]:Saxicola caprata
[科名]:鶲科
[別名]:小黑白
[特徵]:體長13cm,雄鳥身體煙黑,翼上條紋及腰部為白色。 雌鳥多具褐色縱紋,腰淺褐色。亞成鳥褐色而多點斑。
[習性]:喜乾燥開闊的多草原野。棲於突出地點如矮樹叢頂、岩石、柱子或電線,振翅追捕小昆蟲等獵物。雄鳥鳴唱或興奮時尾上翹。
[分布]:四川(西南部米易)、雲南(西北部、西部、東南部、南部西雙版納)

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

九寨溝風景名勝區

z_MG_2758c九寨溝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四川省北部。屬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,因溝中有樹正、荷葉、則查窪、盤信、黑果、盤亞助、故窪、彭布、尖盤九個藏族村寨而得名。九寨溝水系流經白河、白水江、嘉陵江,最後流入長江。
溝內可分五大景區:樹正景區、日則景區、長海景區、寶鏡崖景,以翠海、疊瀑、彩林、雪山、藏情「五絕」馳名中外,被譽為「夢仙境」和「童話世界」。於1992年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;1997年被納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。

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

白堊地質自然景觀

v_MG_9870 台南市龍崎區牛埔里有世界級的白堊泥岩美景,白堊土是一種微細的碳酸鈣(CaCO3)的沉積物,是方解石的變種。也就是白堊紀的地層。

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

鐵爪鵐

z_MG_7786c 鐵爪鵐
[英名]:Lapland Bunting
[學名]:Calcarius lapponicus
[科名]:鵐科
[別名]:鐵爪子、鐵雀、雪眉子
[特徵]:雄性成鳥(冬羽):眉紋沙黃色;眼先乳白色,有些標本栗黃;耳羽前半沙黃,後部黑色,一個白色塊斑緊接其後;頭部黑色,多由黃白和栗色羽尖所掩蓋;頸側栗赤色,具黃白色羽端;肩、背、腰和尾上覆羽雜以栗、黃和黑色,各羽中央黑色,而羽緣栗色或黃白;尾羽黑褐,具黃白色羽緣,最外一對尾羽的外翈和部分內翈具有一黃白色楔形斑,次對尾羽僅在內翈有一小黃白色楔形斑;翼覆羽黑色,小覆羽尖端和羽緣黃白色,中覆羽黃白沾栗色,大覆羽具栗褐色寬緣;內側次級飛羽與大覆羽同色,羽尖白色;小翼羽和初級覆羽黑褐色,有黃白色鑲邊,羽尖白色,外翈羽緣褐色,而最外側飛羽羽緣近白色;頰、頦、喉及前頸均黑色,微被黃白色羽尖所掩蓋;胸、腹和尾下覆羽黃白色;兩脅具黑和栗褐色條紋;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。
  雄性成鳥(夏羽):頭、頸、喉和胸側均黑色;眉紋及頸側白色;下頸及翕濃栗赤色,背部銹赤色發達,並具黑色縱斑;上胸黑,下體余部白色;兩脅有縱斑。
  雌性成鳥(冬羽):羽色與雄鳥相似,但較差淡;頭部黑色部分呈褐色;各羽羽緣具寬的淡色緣;頦棕白色;頰側有黑色斑;顴紋黑色;後頸棕色,前頸微具黑色條紋,喉和胸帶棕褐色,下體乳白色,脅部條紋黑色,且寬而濃。虹膜褐色;嘴黑色,尖端褐色;腳褐色,爪黑色。
[習性]:棲息於草地、沼澤地、平原田野、丘陵的稀疏山林。食物主要為雜草種子,如禾本科、莎草科、蒿科、蓼科等野生植物種子。鐵爪鵐在中國為冬候鳥。此鳥每年遷來東北地區的時間為10月下旬,一般是11月,最遲在12月上旬,離去時間是翌年2-3月間。但不同年份遷來的時間和地區以及數量等均有一些不同,或與該年氣候和食物條件有關。它在河北省的居留時間為12-3月,而遼東半島均在冬季,遷到長江流域的數量頗為稀少。
[分布]:分佈於歐美北部,俄羅斯,日本,蒙古,朝鮮半島,中國北部,也見於長江流域。

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

綠簑鷺

r_MG_7339d綠簑鷺
[英名]:Striated Heron
[學名]:Butorides striatus
[科名]:鷺科
[別名]:綠鷺、打魚郎
[特徵]:體長52公分,羽毛灰綠色,腹部的顏色比較淺一些,頭頂上有一簇黑色的長羽,喙黑色,腿淡黃色至橙色。雄雌的區別不大。幼鳥的顏色比較淡,背部有深棕色的羽毛,翅膀上有白斑,頸和胸部是棕色的,帶有白色的條紋。腿淡綠色。
[習性]:隱蔽地生活在河流和湖泊的岸邊、沼澤和紅木林茂密的植物。一般不動地在岸上等候,頭縮在肩間,身體直立。有獵物來到會向前伸長頭頸捕食。

橙頭地鶇

z_MG_0476d橙頭地鶇
[英名]:Orange-headed Thrush
[學名]:Geokichla citrina
[科名]:鶲科
[別名]:黑耳地鶇
[特徵]:體長22cm,頭為橙黃色的地鶇。雄鳥:頭、頸背及下體深橙褐,臀白,上體藍灰,翼具白色橫紋(亞種innotata翼上無橫紋)。亞種 courtoisi,melli及 aurimacula 的頰上具兩道深色的垂直斑紋。雌鳥上體橄欖灰色。亞成鳥似雌鳥,但背具細紋及鱗狀紋。虹膜-褐色;嘴-略黑;腳-肉色。未成年鳥和雌鳥相似,上體有細紋及鱗狀紋。
[習性]:性羞怯,喜多蔭森林,常躲藏在濃密覆蓋下的地面。從樹上棲處鳴叫。
[分布]:於東南亞不丹、印度、孟加拉、斯里蘭卡、緬甸、泰國、老撾、柬埔寨、越南、馬來西亞以及中國大陸的貴州、湖北、安徽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雲南等地。

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

楔尾伯勞

r_MG_8506c楔尾伯勞
[英名]:Chinese Gray Shrike
[學名]:Lanius sphenocercus
[科名]:伯勞科
[別名]:長尾灰伯勞
[特徵]:體長29公分,是伯勞中最大的個體。喙強健具鉤和齒,黑色貫眼紋明顯,上體灰色,中央尾羽及飛羽黑色,翼表具大型白色翅斑。尾特長,凸形尾。
[習性]:常見於平原到山地、河谷的林緣及疏林地帶、尤以草地林地和半荒漠疏林地帶為多以及在喬木或灌木上築巢。
[分布]:分布於蒙古、俄羅斯、朝鮮、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黑龍江、吉林、內蒙古、甘肅、青海、陝西、寧夏、山西、遼寧、河北以南至長江流域、福建、廣東等地。

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

黃眉黃鶲

xbird02028
黃眉黃鶲
[英名]:Narcissus Flycatcher
[學名]:Ficedula narcissina
[科名]:鶲科
[別名]:水仙花鶲、黃眉彩鶲
[特徵]:雄鳥:頭、背至尾黑色,橙黃色眉線相當長,喉至上胸橘黃色,上腹部黃色,下腹部至尾下覆羽白色。翼上也有一塊大白斑。雌鳥:頭及背部橄褐色、胸灰褐色,腹部至尾下覆羽白色。翅膀顏色較暗,尾黃褐色,眼圈白色。
[習性]:為稀有過境鳥,會出現在山區甚或公園裡。常單獨行動,在樹林中、上層活動,快速穿梭於枝葉間捕捉飛蟲。

2016年10月3日 星期一

三峽人家

z_MG_8723c
三峽人家“一肩挑兩壩,一江攜兩溪”,這裡石、瀑、洞、泉……多種景觀元素巧妙組合,山有山的偉岸,水有水的柔媚,洞有洞的神奇,瀑有瀑的壯麗,石有石的氣質。極致大自然之天工造化,這裡有洪荒之美、這裡有蒼涼之美、這裡有陰柔之美、這裡更有雄渾之美。
白牆青瓦石板路,小橋流水吊腳樓,枯藤老樹喜鵲窩,機槍碉堡舊戰壕,奇石溶洞古城堡,在您進入景區的一剎那,您的心將注定要長留此地,整個景區彌漫如仙境般的夢幻景致,這裡的美讓人心悸,這裡的美讓人窒息!
三峽人家融合三峽文化之精髓,巴風楚韻,峽江今昔,一覽無余。壯偉的長江哺育了三峽文化,它是巴楚民族傳統藝術的精華,巴楚文化在這裡交融、繁衍、發展。當博大與神秘結緣,輝煌與厚重聯姻,三峽人家就注定是三峽旅遊的傳奇。

2016年10月2日 星期日

土家族

w_MG_9034
土家族
土家族是湘、鄂、渝、黔毗連地帶的一支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,主要居住在雲貴高原東端餘脈的大婁山、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萬餘平方公里的土地上。分佈于湘鄂渝黔毗連的武陵山地區。
根據中國大陸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,土家族人口數為802.81萬人,僅次於壯、滿、回、苗、維吾爾族,在全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,在湖南省264萬、湖北省218萬,重慶市150萬,貴州省143萬,還有散居在全國各地的土家族。
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湖南、湖北、貴州三省及重慶市的51個縣市(區),目前在25個縣區實行區域自治,其中兩個自治州(共轄16個縣市),5個土家族苗族自治縣,4個土家族自治縣(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即為其一),40個土家族鄉,41個土家族聯合自治鄉。
<土家族以「比茲卡」為族稱(本地人的意思),系氐羌族群。土家族語言屬藏語系藏緬語族,比較接近于彝語支的一支獨立語言,土家族僅有自己的語言而無文字,通用漢文。現在絕大多數人通用漢語,沿酉水流域約20萬人仍使用土家語。
土家族基本特點為:「有獨立的語言,傳統的節日,古樸的歌舞、精美的工藝、奇特的樂奏、哭唱的婚喪、特殊的信仰、自尊的禁忌、頑強的民族意識和悠久的歷史遺跡」等,1957年1月3日中國大陸正式確定土家族為單一民族。

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

彩裳蜻蜓

f_MG_6275
彩裳蜻蜓
英名:Variegated Flutterer
學名:Rhyothemis variegata arria
科名:蜻蜓科(Libellulidae)
別名:蝴蝶蜻蜓、花蜻蜓、斑麗翅蜻
外觀:
這種獨特的蜻蜓,翅膀呈現黃色,有著許多不規則排列的斑紋,而腹部呈現黑色。蜻蜓科生物的獨特外觀-複眼,則是呈現紅褐色。雄蟲臉部上唇、上額、頭頂及身體具有青銅色光澤,其餘部位黃褐色,身體黑褐色,胸部表面密生淡色短細毛,腹部細長呈尖釘狀。雌蟲腹部末端鈍而不呈尖釘狀。雌蟲近似雄蟲,但翅端透明,尤其前翅端透空的區域較大。
習性:
每種蜻蜓一定都有各自的生活習性,而彩裳蜻蜓的習性也是獨一無二的。此種蜻蜓的飛行速度較其他蜻蜓緩慢,而且是低空飛行。彩裳蜻蜓飛行時,總是緩慢,優雅的向前飛行,也因為這種不疾不徐的動作,讓人容易誤以為是蝴蝶。另外,彩裳蜻蜓還有一種類似人類”愛現、好鬥”的習性,雄性的彩裳蜻蜓十分好鬥,愛在植物上靜候同性經過,然後進行打鬥。這種行為正有點類似在驅逐他人來到自己的地盤。

2016年9月1日 星期四

中地鷸(Swinhoe's Snipe)

r_MG_7185c
中地鷸
[英名]:Swinhoe's Snipe
[學名]:Gallinago megala
[科名]:鷸科
[別名]:中田鷸
[特徵]:27~29cm,頭部中央冠紋、眉紋與頰淡黃褐色;背、肩和翼上覆羽黑褐色、黃褐色及黃白色組成斑駁;胸側、脅、腹側具褐色橫斑。腹部白色。尾羽具寬的棕紅色次端斑,端緣黃白色。飛羽黑褐色;小覆羽、中覆羽黃褐色,具黑褐色斑。
[習性]:棲於沼澤濕地、河湖岸邊和水田等地。以蠕蟲、昆蟲、軟體動物和甲殼類為食。
[分布]:分佈於中國東部各省(旅鳥);河北沿岸、海南島(冬候鳥)。在台灣屬冬候鳥, 亦有一小部分為過境。
[相似鳥種]:中地鷸的兩翼長而尖,頭形大而方,嘴長。野外易與針尾沙錐混淆,但大沙錐尾較長,腿較粗而多黃色,飛行時腳伸出較少。與扇尾沙錐區別在尾端兩側白色較多,飛行時尾長於腳,翼下缺少白色寬橫紋,飛行時翼上無白色後緣。與澳南沙錐較難區別,但中地鷸初級飛羽長過三級飛羽。春季時胸及頸較暗淡。虹膜-褐色;嘴-褐色;腳-橄欖灰。
與針尾鷸之區別:
1.腳橄欖灰 2.尾羽18-26枚 3. 腳趾伸出尾羽外幾乎零 4. 驚嚇而飛起時不鳴叫 5. 尾羽超出初級飛羽長度頗長

斑文鳥(Scaly-breasted Munia)

r_MG_2878c
斑文鳥
[英名]:Scaly-breasted Munia
[學名]:Lonchura punctulata
[科名]:梅花雀科
[別名]:黑嘴嗶仔
[特徵]:體長12cm,雌、雄鳥羽色特徵大致相似,不易由肉眼分辨性別。體上面褐灰色。腰及尾上覆羽帶金黃色。腮及喉部赤褐色,胸及體側白色,有黑褐色箭頭狀斑,故名。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白色,嘴灰藍色,呈圓錐形,腳鉛色。
[習性]:平時以啄食禾本科植物的種子、果實或草籽為主食;但繁殖時期育雛則以昆蟲餵食幼鳥。
[分布]:分布於中國、臺灣、印度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菲律賓、印尼。

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

黑頭織布鳥

rrBird02026
黑頭織布鳥
[英名]:Black-headed Weave
[學名]:Ploceus cucullatus
[科名]:織布鳥科
[別名]:黑頭織雀
[特徵]:體長約15~17公分,圓錐狀的鳥喙和深紅色眼睛。在北方的族群,繁殖期的雄性頭部為黑色,頸部與胸部間為栗色;在南方的族群,黑色與栗色部分減少,且在繁殖期的雄性只有臉與喉嚨為黑色,頸部與頭頂則為黃色有黑色鳥喙、黃色的身體與翅膀。非繁殖期的雄性頭部為黃色,頭頂為橄欖綠,身體上半部為灰色,下半部為白色,翅膀為黃色與黑色。雌性身體上半部有橄欖綠色的條紋,翅為黃色和黑色,身體下半部為淺黃色。雛鳥與雌性相似,背部較咖啡色。
[習性]:開放棲地、林地的區域。以種子植物、昆蟲為食物。善於編織愛巢的鳥類,喜歡群居,繁殖期行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制,繁殖期以3到6月為主,雄鳥會織出漂亮的鳥巢,巢口向下以防止蛇來攻擊,雄鳥要織出漂亮的鳥巢來讓雌鳥選擇,如果雌鳥看不上眼就一腳踢開,雄鳥只好再重新織巢。生下蛋後,由雌鳥孵蛋,而雄鳥會不時修補巢窩,以確保母子平安。
[分布]:非洲,塞內加爾到喀麥隆及查德;加彭到薩伊及安哥拉北部;薩伊北部到烏干達、蘇丹南部及坦尚尼亞西北盡頭;薩伊南部;及鄰近的坦尚尼亞西邊;衣索比亞;索馬利亞南部到肯亞、坦尚尼亞、馬拉威及莫三比克北部;南非。


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

小鷿鷈(Little Grebe)

z0MG_3029c
小鷿鷈
[英名]:Little Grebe
[學名]:Tachybaptus ruficollis
[科名]:鷿鷈科
[別名]:水避仔
[特徵]:體長26cm,夏季頭頂至後頸黑褐色,頰、喉和前頸赤褐色;下喙基部有一金黃色斑;身體背面和雙翼黑褐色,腹面絲白色;喙黑色;腳欖灰色;冬季頰、喉和前頸白色,喙帶紅褐色。食物以水中的小生物為主,擅長潛水。繁殖期在每年的4至6月間。築巢於水草叢旁建立浮巢或是水邊的土墩上,以水生植物的莖巢材。一窩產卵4至6枚,由雌雄鳥輪流孵育。卵為無光澤的淡土黃色,無污斑,卵的大小平均26x35mm。幼鳥為早熟性,出生後常由親鳥背負著四處行動,小鷿鷈的亞成鳥外型上與成鳥冬羽極為相似,頭頂和背部以暗褐色為主,頸部及腹部則為污白色。
[習性]:通常出現於魚塭、沼澤、河口。以啄食水生昆蟲、軟體動物、節肢動物和小型魚類為生。性羞怯。遇敵則隱藏於濃密水草中,或沒入水裡逃逸。


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

樹鵲(Grey Treepie)

rr_MG_1319

樹鵲
英名:Grey Treepie
學名:Dendrocitta formosae
科名:鴉科
別名:灰樹鵲、咖咖仔
特徵:體長43-50公分。為台灣特有亞種。額頭黑色,頭頂及後頸為灰色,尾下覆羽為紅褐色,黑嘴、黑腳,背、腰為灰色,尾長色黑,雙翼有白斑,飛行時頗明顯。鳴聲粗啞,似「咖啊│咖啊哦」,遠遠之距離即可聞覺其嗚叫聲,故在鄉野以其鳴聲為名。樹鵲,分布棲息於山麓至中海拔山區附近的雜木林、果樹林,為普遍的留鳥。於非繁殖期,則常見其群棲群飛,三、五隻,或十多隻成群活動覓食。
習性:棲息於樹林中、上層,飛行緩慢,呈波浪狀,高飛於樹林上空。飛翔時其長尾羽特別顯著,翼部白色斑和腰部之白色羽毛清晰可見。另外,樹鵲飛行時拍翅幅度大,速度稍慢,故欣賞其飛行較為容易。嘴形粗厚略為下彎。如同一般鴉科鳥,為雜食性,大型昆蟲、蜥蜴、樹蛙、雛鳥、漿果、果實等均為其喜愛;有時對果園造成傷害。營巢於濃密的高樹上層,以細樹枝為材,築成盤形巢。

rr_MG_1320

rr_MG_1321

rr_MG_1322

rr_MG_1323

2016年7月1日 星期五

紫鷺(Purple Heron)

r_MG_0489c

紫鷺
[英名]:Purple Heron
[學名]:Ardea purpurea
[科名]:鷺科
[別名]:東方紫鷺、草鷺
[特徵]:體長79公分,體型高瘦,頸部和腳都很細長。喙腳黃色,頭頂黑色,眼至頸側為褐色,下頜至胸部為白色,有黑色縱紋,頭頂後方有延長的黑色飾羽。背部紫色,肩部褐色。幼鳥全身紫褐色。
[習性]:長滿濃密挺水植物的溼地出沒,牠的腳趾比相同體型的鷺科鳥類都來得長,因此可以在漂浮的水生植物之上行走而不會下沈,或是站在灌叢上而不用去捉住單一個樹枝。腳趾長而明顯,甚至在紫鷺飛行時都可以當做是一個辨認的特徵。紫鷺繁殖的時候大多成小群集體營巢,最多約20對。巢為樹枝及草莖所構成的平台,築於濃密的蘆葦叢或是藺草叢之上,有時會築巢於矮樹上。巢附近通常也會另築一個小平台,由未繁殖者或是未成年的紫鷺使用。
[分布]:分布於印度、伊朗、歐洲南部、非洲、馬達加斯加島及中國大陸等地。

r_MG_0533c

r_MG_0553c

r_MG_9662c

r_MG_9552

r_MG_9623c

r_MG_9666c

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

台灣粉蝶

f_MG_5988

台灣粉蝶
(粉蝶科) 展翅 50 - 60 mm,雄蝶翅面白色,前、後翅緣具黑色斑 紋,翅腹面後翅為淡黃色;雌蝶翅膀面灰褐色,前後翅斑紋發達,翅腹面灰褐色具白斑。
本屬有6種,八重山粉蝶、尖翅粉蝶、台灣粉蝶、雲紋粉蝶、蘭嶼粉蝶、紅粉蝶 ,本種雌雄個體顏色及斑紋不同,又稱異色尖粉蝶。
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,幼蟲以山柑科的銳葉山柑、多花山柑、小刺山柑和魚木等植物寄主,成蟲4至10月出現,喜歡訪花,常群集於溪邊吸水,活動敏捷。

f_MG_9233

f_MG_9260

f_MG_9222

f_MG_6062

f_MG_6069

f_MG_6073

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

台灣小鶯

r_MG_0347

台灣小鶯
[英名]:Brownish-flanked Bush-warbler
[學名]:Cettia fortipes
[科名]:鶯科(Sylviidae)
[別名]:山樹鶯、強腳樹鶯
[特徵]:體長14公分,台灣特有亞種,小鶯的雌鳥與雄鳥同色,頭、脇及背部,包含翼及尾,棕褐色,有淡黃色的眉線以及黑色的過眼線,喉至胸、腹部淡黃褐色,腳為肉色,尾略呈扇形。鳴聲清晰圓潤,有如「你──回去」或「你──回不回去」的音調,以昆蟲、野果、雜草種籽等為食。
[習性]: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開闊草原或向陽之林緣地帶活動。且常潛行於濃密的低樹叢中,故不易見。築巢於芒草從中,巢離地1公尺,由芒草業編織成圓柱形,巢底並襯墊羽毛或細纖維,巢高150mm,寬100mm。每窩產3枚蛋,洋紅色,鈍端有一圈較深的顏色,蛋的大小平均為18×13mm。繁殖期為4~7月。
[分布]:在台灣主要分布於中、低海拔山區,為區域性普遍的留鳥。

r_MG_0349c

r_MG_0029

r_MG_0067

r_MG_0120

r_MG_0228c

遊隼(Peregrine Falcon)

rr_MG_8860

遊隼(Peregrine Falcon)
[英名]:Peregrine Falcon
[學名]:Falco peregrinus
[科名]:隼科
[別名]:花梨鷹、鴨虎
[特徵]:翅長而尖。眼周為黃色,頰部有一條垂直向下的黑色髭紋,頭部至後頸為灰黑色,上體藍灰色,下體白色,尾羽上有數條黑色的橫帶。嘴鉛灰色,基部黃色,腳黃色,爪黑色。性情兇猛,單獨活動。
[習性]:肉食性的猛禽.主要以野鴨.海鷗.鳩鴿.烏鴉和雞類等中小型鳥類為食物,也捕食鼠類、野兔等。
[繁殖]:繁殖期為4一6月。築巢於林間空地、河谷懸崖、地邊叢林、土丘、沼澤,甚至樹洞或建築物上,有時也佔用其他鳥類的巢。巢主要由枯枝構成,內置少許草莖、草葉和羽毛。每窩產卵2一4枚,由親鳥輪流孵卵,孵化期28~~29天.雛鳥孵出後,由親鳥撫養大約35~~42天後才能離巢。
[分布]:亞洲、美洲、歐洲的大部分地區都有它的蹤跡。

r_MG_8863c

rr_MG_8356

rr_MG_8471c

rr_MG_8482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