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

鵪鶉

zc_MG_8766鵪鶉
英名:Japanese Quail
學名:Coturnix coturnix
科名:雉科
別名:宛鶉、羅鶉、紅面鵪鶉、鶉鳥、赤喉鳥、鷯
特徵:體長17-19cm,形似雞雛,頭小尾禿。嘴短小,黑褐色。虹膜栗褐色。頭頂黑而具栗色的細斑,中央冠以白色條紋,兩側也有同色的縱紋,白嘴基越眼而達頸側;額頭側及頦、喉等均淡磚紅色。上背栗黄色,散有黑色横斑和藍灰色的羽緣,並綴以棕白色羽幹紋;兩肩、下背、尾均黑色,而密布栗黄色纖維横斑,除尾羽外,並都具有藍灰色羽絲緣;背面兩側各有一列棕白色大形羽幹紋,級爲鮮麗。兩翼的内側覆羽和飛羽淡橄欖褐色,雜以棕白色黑緣的細斑;初級飛羽大多暗褐而外翈綴以鏽紅色横斑。胸栗黄色,雜以近白色的纖細羽幹紋。下體兩側轉栗色,散布黑斑,並具較大的白色羽幹紋,至下脅尤形寬闊而顯著。腹以下近白。腳短,淡黄褐色,無距。

zc_MG_8866c

zc_MG_9546

zc_MG_9559

zc_MG_9568

zc_MG_9603

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

沙痕(二)

v_MG_9512c
沙灘上的沙痕造型非常平凡而單調,但也有的卻如同精雕細琢般之藝術雕塑品,這些受到潮汐影響的自然傑作,令人萬分讚嘆,它們更隨著潮汐的起落在變幻姿色,因此每次退潮後海岸都會創作出讓人驚嘆的沙痕畫作。

有的像一片充滿皺摺的遼闊沙漠、也有些彷如駱駝雙峰、或似花枝招展妝扮入時充滿活力的青春少女、更宛若平地突起的丘陵、飄浮的羽毛或寧靜的沙河,這些變化多端令人感動的景緻,不僅引人入勝,更能賦予觀賞者許多思索與想像的空間。



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

烏鶲(鮮卑鶲)

z_MG_6174c烏鶲
英名:Dark-sided Flycatcher
學名:Muscicapa sibirica
科名:鶲科
別名:鮮卑鶲
特徵:體長13cm。上體深灰,翼上具不明顯皮黃色斑紋,下體白色,兩脅深色具煙灰色雜斑,上胸具灰褐色模糊帶斑;白色眼圈明顯,喉白,通常具白色的半頸環;下臉頰具黑色細紋,翼長至尾的2/3。亞成鳥臉及背部具白色點斑。虹膜-深褐;嘴-黑色;腳-黑色。
分布範圍:繁殖於東北亞及喜馬拉雅山脈;冬季遷徙至中國南方、巴拉望島、東南亞及大巽他群島。分布狀況:指名亞種繁殖於中國東北,越冬於華南、華東、海南島及台灣;rothschildi繁殖於陝西南部的秦嶺、甘肅東南部、青海東南部、西藏東部及四川,越冬於南方;繁殖於西藏南部。甚常見於常綠林及林地,高可至海拔4000米;在低地越冬。
習性:棲於山區或山麓森林的林下植被層及林間。緊立於裸露低枝,衝出捕捉過往昆蟲。

z_MG_6158c

z_MG_6188c

z_MG_6209c

z_MG_6257c

z_MG_6441c

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

褐鷹鴞

z_MG_3948c褐鷹鴞
英名:Brown Hawk-Owl
學名:Ninox scutulata
科名:鴟鴞科
別名:鷹鴞
特徵:褐鷹鴞,翼長22公分,尾長12公分,體長約 28~ 32公分。頭部呈圓形,無角羽,顏盤不明顯。體色大致為黑褐色;僅肩羽和三級飛羽末端有少數米黃色斑點,尾灰褐色而有黑褐色寬橫帶。身體腹面底色米黃色,有若干不規則之巧克力色闊縱斑;嘴黑色,眼睛黃色,腳趾黃色並具有堅硬的剛毛。
生態習性:
褐鷹鴞廣泛分布於亞洲南部和東部,以及日本、婆羅洲、菲律賓。牠在台灣現有二亞種;N.s.japonica為冬候鳥,冬季飛至台灣渡冬。N.s.tabago僅發現於蘭嶼。褐鷹鴞也會在白晝活動,牠的飛行能力很強,而且反應快速,會突擊正在空中飛行的昆蟲或其他動物。牠也獵食鳥類和小型哺乳類。褐鷹鴞的繁殖期為4~7月。常設巢於樹洞或其他合適的著生植物上,每窩產蛋3~5枚,蛋白色而有光澤。

z_MG_3957

z_MG_3977

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

岩鷺

x0MG_4853c岩鷺
英名:Pacific Reef Egret
學名:Egretta sacra
科名:鷺科
別名:黑鷺
特徵:體長約62公分,有兩種色型:黑色和白色兩型。
白色型:全身的羽毛潔白,臉部裸露的皮膚為黃綠色,眼睛和嘴通常為黃色,腳為黃綠色,趾為黃色。繁殖期間頭後部和前頸下部出現飾羽,背部有長的蓑羽,但僅抵達尾羽的基部。冬季頭部、背部和前頸的飾羽消失。嘴較為粗厚,直到先端才變細的特點較為突出,這點可和白鷺逐漸變細變尖的嘴區分。另外它們還有兩點主要的不同:一是岩鷺的腳較為粗短,脛下部裸露的部分少,飛行時腳超出尾羽的部分也少,而白鷺和黃嘴白鷺的腳較為細長,脛下部裸露得多,飛翔時腳遠遠超出尾羽的外面;二是白鷺和黃嘴白鷺背部蓑羽均超過了尾羽的端部,而岩鷺則僅達到尾羽的基部。
黑色型則全身羽毛主要呈暗石板灰色或者藍灰色,但頦和喉為白色,嘴為黃色或黑色,腳為黃綠色。
習性:留鳥單獨或小群活動。大多在白天活動,但以黃昏時分活動更為頻繁。飛行時頸部也縮成S形,兩翅鼓動緩慢,以低空飛翔於海面上,穿越岩礁與浪花之間。主要以魚類、蝦、蟹、甲殼類、昆蟲和軟體動物等動物性食物為食。
分布:岩鷺分佈於亞洲東部、琉球群島、熱帶太平洋、印度洋、一直到大洋洲一帶,在台灣出現於具有礁岩的海岸,屏東、台東、綠島、藍嶼、花蓮、宜蘭、基隆、金門等地可見。

x_MG_2491

x_MG_2510

x_MG_2551

x8MG_4861c

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

反嘴鷸

z_MG_4559c 反嘴鷸
英名:Terek Sandpiper
學名:Xenus cinereus
科名:鷸科
別名:翹嘴鷸
特徵:體長23公分,橙黃色的嘴,先端為黑色,向上翹的長嘴是主要特徵,橙黃色的短腳。雌、雄鳥羽色相似,通常單獨一兩隻在一起活動,偶成大群,覓食時以小跑步方式在泥灘地上快速移動,並不時改變方向,除了會將長嘴插入泥中覓食外,亦會撿食地面的食物,有時會有將獵物洗滌後再食用。

z_MG_4398c

z_MG_4439c

z_MG_4453

z_MG_4509c

z_MG_4510

2014.08 拍攝於桃園許厝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