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

泰雅族

z3縮圖目錄-004

泰雅族文化特質:
(一)紋面的藝術:除了美觀、避邪以外,代表了女子的善織、男子的勇武,也是死後認祖歸宗的標誌。
(二)精緻的織布藝術:以苧麻為原料、植物染料為主的泰雅族織布是原住民族中最善於織造藝術的族群。目前因毛線材料的便利性及色彩多樣性,許多族人都樂於使用,反而使傳統的原料逐漸沒落。
(三)浪漫的口簧琴舞:口簧琴為九族所共有,但能將它發揮得漓淋盡致並配上舞蹈表現男女情意的只有泰雅族。
(四)貝珠衣:以白色貝類穿孔磨成細小如綠豆之貝珠,將它穿綴於整件衣服上,是泰雅族獨特的衣飾文化。貝珠衣有多種形式,最尊貴的一種是部落領袖或獵首英雄於凱旋歸來參加盛會時所穿,也是結婚時重要的聘禮。
除了貝珠衣以外,珠裙、珠帽、綁腿亦以貝珠串成。珠裙常使用於訂婚或女子生產後男方送給女方家長的答謝禮。珠帽則為頭目所佩戴。



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

黃鶺鴒

z3_MG_3457

黃鶺鴒
[英名]:Yellow wagtail
[學名]:Motacilla flava
[科名]:鶺鴒科
[別名]:牛屎鳥仔
[特徵]:體長17cm,嘴尖細,尾與外側為白色且略長,夏天時頭上、背至腰、小覆羽都呈橄欖綠色,冬天則變成暗灰褐色。在台灣黃鶺鴒又可藉其眉斑分為兩類,黃色眉斑者為黃眉黃鶺鴒,白色眉斑者為白色黃鶺鴒,不過黃眉黃鶺鴒較為常見。
[習性]:常見於空曠草原,樹林及水域地帶等低海拔區域或是農田、池畔處。以昆蟲為主食。
[分布]:分布於中海拔以下山區或溪流。
[備註]:灰鶺鴒與黃鶺鴒區分:
1.腳一句口訣:「黃鶺鴒的腳不黃,灰鶺鴒的腳不灰」,反而是黃鶺鴒的腳是鉛灰色,灰鶺鴒的腳是黃色。
2.出現地點:除了大量過境期外,灰鶺鴒幾乎在山區道路及溪澗出現,而黃鶺鴒則是在平地農田(略有水)、紅樹林、濕地出現。



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

白鶺鴒

z2_MG_3103

白鶺鴒
[英名]:White wagtail
[學名]:Motacilla cinerea
[科名]:鶺鴒科
[別名]:牛糞鳥仔
[特徵]:體長約19cm,整體白色、灰色、黑色相間的鶺鴒,台灣有兩個較常見的亞種:白面亞種(M. a.leucopsis)雄鳥頭後到背部、翼及尾羽均為黑色,體下除胸部中央黑色以外,其餘部分均為白色;雌鳥似雄鳥,但背部鼠灰色。灰背眼紋亞種(M. a. ocularis)似白面亞種,但有黑色過眼線,背部鼠灰色。嘴黑色,腳黑色。
[習性]:出現於中低海拔山區到海岸地帶的開闊地、農耕地、河床、或都會區綠地,常在地面、石頭或建築物上行走,偏好靠近水的環境,尾羽經常上下擺動,飛 行時成大波浪狀。以水域邊之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。
[分布]:分布於中海拔以下山區或溪流。
[相似鳥種]:台灣的白鶺鴒有三個亞種:灰背眼紋亞種、黑背眼紋亞種、白面白鶺鴒。



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

灰頭麥雞(Grey-headed Lapwing)

z_MG_2607

灰頭麥雞
[英名]:Grey-headed Lapwing
[學名]:Vanellus cinereus
[科名]:鴴科
[別名]:跳鴴
[特徵]:體長36cm,頭灰色,肚白色,嘴黃色但嘴尖反而係黑色,紅色的虹膜,有一條黑色寬胸帶。飛行翼面有明顯黑白帶同褐色配搭。
夏羽上體棕褐色,頭頸部灰色,眼周及眼先黃色。兩翼翼尖黑色,內側飛羽白色。尾白色,具一闊的黑色端斑。喉及上胸部灰色,胸部具黑色寬頻,下腹及腹部白色。冬羽似夏羽

,但頭及胸帶褐色。
[習性]:近水的開闊地帶,以蚯蚓、昆蟲、螺類等為食。
[分布]: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,中南半島,太平洋諸島嶼。
[繁殖]:繁殖於中國東北地區以及江蘇、福建一帶,越冬於廣東和雲南等地。



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

劍鴴

z_MG_5398

劍鴴
[英名]:Long-billed Plove
[學名]:Charadrius placidu
[科名]:鴴科
[別名]:長嘴劍鴴
[特徵]:體長20cm,眼先、前額基部黑色,有一白色條帶橫於額前。耳羽黑色或黑褐色,白色的眉紋延伸至眼後。完整的白色頸圈與頦、喉的白色相連。胸前的黑色或黑褐色胸帶較寬,且一直環繞至頸後。
[習性]:出現於河口、水田等泥灘濕地,喜隱伏於田埂休息。行動時優雅不急促,常有伸頸動作。攝取昆蟲、蠕蟲、甲殼類、軟體動物為食。
[分布]:在中國大陸,分布於華北、華南等地。
[繁殖]:繁殖於東北亞、中國華東與華中,越冬於中國南部、中南半島北部等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