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

細蝶

z_MG_4027

細蝶(Acraea issoria formosana)
蛺蝶科,翅膀表面橙黃色具細緻的褐色線紋,翅緣具褐色邊,上有白色圓形或三角形的斑點,翅腹面淺黃色,脈紋清晰,翅緣具黃褐色的斑紋。生活於低中海拔山區,幼蟲食草為蕁麻科之木苧麻、苧麻、水麻、水雞油等,又名苧麻蝶,成蟲常見於寄主植物及空曠的芒草上飛行,喜歡群聚營生。產卵近百顆的卵,體力耗盡後直接掉落溪谷裡。



2018年5月11日 星期五

綠繡眼

z_MG_0056

綠繡眼
[英名]:Japanese White-eye
[學名]:Zosterops japonicus
[科名]:繡眼科
[別名]:青笛仔、青啼仔
[特徵]:體長約11cm,背部羽毛為綠色,胸和腰部為灰色,腹部白色;翅膀和尾部羽毛泛綠光;明顯的特徵就是眼的周圍環繞著白色絨狀短羽,形成鮮明的白 眼圈,故名繡眼。在庭園及都市的行道樹上最易看到的珍巧可愛鳥兒,橄欖綠的羽色出現在聖誕紅或山櫻花樹上時更顯突出。綠繡眼鳴聲清脆悅耳,清晨時常在居家 窗 口向人問早,讓人有股一日之計在於晨的溫馨感受。



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

燕鴴(土燕子)

燕鴴
[英名]:Oriental pratincole
[學名]:Glareola maldivarum
[科名]:燕鴴科
[別名]:普通燕鴴、土燕子
[特徵]:體長22公分,體上暗褐色,胸腹部橘色,下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色。繁殖羽時嘴基部紅色,喉部乳黃色,外緣黑色;非繁殖羽時,嘴基部暗紅色及喉部乳 黃色消失。腰部及尾羽白色,尾羽末端黑色並有明顯分叉。
[習性]:於旱田、草叢、草地或濱海沙地,通常成對或成小群出現。主食昆蟲,為蝗蟲的天敵,飛行時用嘴兜捕,或自地面啄取,兼有燕和鷸的特性,卵產於地表稍凹處。



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

泰雅族

z3縮圖目錄-004

泰雅族文化特質:
(一)紋面的藝術:除了美觀、避邪以外,代表了女子的善織、男子的勇武,也是死後認祖歸宗的標誌。
(二)精緻的織布藝術:以苧麻為原料、植物染料為主的泰雅族織布是原住民族中最善於織造藝術的族群。目前因毛線材料的便利性及色彩多樣性,許多族人都樂於使用,反而使傳統的原料逐漸沒落。
(三)浪漫的口簧琴舞:口簧琴為九族所共有,但能將它發揮得漓淋盡致並配上舞蹈表現男女情意的只有泰雅族。
(四)貝珠衣:以白色貝類穿孔磨成細小如綠豆之貝珠,將它穿綴於整件衣服上,是泰雅族獨特的衣飾文化。貝珠衣有多種形式,最尊貴的一種是部落領袖或獵首英雄於凱旋歸來參加盛會時所穿,也是結婚時重要的聘禮。
除了貝珠衣以外,珠裙、珠帽、綁腿亦以貝珠串成。珠裙常使用於訂婚或女子生產後男方送給女方家長的答謝禮。珠帽則為頭目所佩戴。



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

黃鶺鴒

z3_MG_3457

黃鶺鴒
[英名]:Yellow wagtail
[學名]:Motacilla flava
[科名]:鶺鴒科
[別名]:牛屎鳥仔
[特徵]:體長17cm,嘴尖細,尾與外側為白色且略長,夏天時頭上、背至腰、小覆羽都呈橄欖綠色,冬天則變成暗灰褐色。在台灣黃鶺鴒又可藉其眉斑分為兩類,黃色眉斑者為黃眉黃鶺鴒,白色眉斑者為白色黃鶺鴒,不過黃眉黃鶺鴒較為常見。
[習性]:常見於空曠草原,樹林及水域地帶等低海拔區域或是農田、池畔處。以昆蟲為主食。
[分布]:分布於中海拔以下山區或溪流。
[備註]:灰鶺鴒與黃鶺鴒區分:
1.腳一句口訣:「黃鶺鴒的腳不黃,灰鶺鴒的腳不灰」,反而是黃鶺鴒的腳是鉛灰色,灰鶺鴒的腳是黃色。
2.出現地點:除了大量過境期外,灰鶺鴒幾乎在山區道路及溪澗出現,而黃鶺鴒則是在平地農田(略有水)、紅樹林、濕地出現。



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

白鶺鴒

z2_MG_3103

白鶺鴒
[英名]:White wagtail
[學名]:Motacilla cinerea
[科名]:鶺鴒科
[別名]:牛糞鳥仔
[特徵]:體長約19cm,整體白色、灰色、黑色相間的鶺鴒,台灣有兩個較常見的亞種:白面亞種(M. a.leucopsis)雄鳥頭後到背部、翼及尾羽均為黑色,體下除胸部中央黑色以外,其餘部分均為白色;雌鳥似雄鳥,但背部鼠灰色。灰背眼紋亞種(M. a. ocularis)似白面亞種,但有黑色過眼線,背部鼠灰色。嘴黑色,腳黑色。
[習性]:出現於中低海拔山區到海岸地帶的開闊地、農耕地、河床、或都會區綠地,常在地面、石頭或建築物上行走,偏好靠近水的環境,尾羽經常上下擺動,飛 行時成大波浪狀。以水域邊之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。
[分布]:分布於中海拔以下山區或溪流。
[相似鳥種]:台灣的白鶺鴒有三個亞種:灰背眼紋亞種、黑背眼紋亞種、白面白鶺鴒。



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

灰頭麥雞(Grey-headed Lapwing)

z_MG_2607

灰頭麥雞
[英名]:Grey-headed Lapwing
[學名]:Vanellus cinereus
[科名]:鴴科
[別名]:跳鴴
[特徵]:體長36cm,頭灰色,肚白色,嘴黃色但嘴尖反而係黑色,紅色的虹膜,有一條黑色寬胸帶。飛行翼面有明顯黑白帶同褐色配搭。
夏羽上體棕褐色,頭頸部灰色,眼周及眼先黃色。兩翼翼尖黑色,內側飛羽白色。尾白色,具一闊的黑色端斑。喉及上胸部灰色,胸部具黑色寬頻,下腹及腹部白色。冬羽似夏羽

,但頭及胸帶褐色。
[習性]:近水的開闊地帶,以蚯蚓、昆蟲、螺類等為食。
[分布]: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,中南半島,太平洋諸島嶼。
[繁殖]:繁殖於中國東北地區以及江蘇、福建一帶,越冬於廣東和雲南等地。



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

劍鴴

z_MG_5398

劍鴴
[英名]:Long-billed Plove
[學名]:Charadrius placidu
[科名]:鴴科
[別名]:長嘴劍鴴
[特徵]:體長20cm,眼先、前額基部黑色,有一白色條帶橫於額前。耳羽黑色或黑褐色,白色的眉紋延伸至眼後。完整的白色頸圈與頦、喉的白色相連。胸前的黑色或黑褐色胸帶較寬,且一直環繞至頸後。
[習性]:出現於河口、水田等泥灘濕地,喜隱伏於田埂休息。行動時優雅不急促,常有伸頸動作。攝取昆蟲、蠕蟲、甲殼類、軟體動物為食。
[分布]:在中國大陸,分布於華北、華南等地。
[繁殖]:繁殖於東北亞、中國華東與華中,越冬於中國南部、中南半島北部等地。



2018年2月8日 星期四

斑背潛鴨

r9_MG_0817

斑背潛鴨
[英名]:Greater scaup
[學名]:Aythya marila
[科名]:雁鴨科
[別名]:鈴鴨
[特徵]:體長45公分。喙灰色,先端黑色,腳黑色,眼黃色,飛行時可見寬而明顯的白色翼帶。雄鳥繁殖羽頭至頸部為暗綠色並帶有光澤,背部白色具黑褐色細 紋,胸部為黑色,脅、腹部為白色,尾上、下覆羽為黑色。雌鳥全身為褐色,頭部顏色較深,喙基部內側周圍為白色,腹部白色,尾上、下覆羽為暗褐色。雄鳥非繁 殖羽較繁殖羽色澤暗,頭、頸、胸部為暗褐色,背、脅、腹部為淡褐色。
[習性]:夏天棲息於淡水湖泊;冬天棲息於大型、開闊的湖泊、河口、沼澤、海面等環境。具群棲性,主要食物為無脊椎動物、軟體動物及一些植物。不常鳴叫, 雄鳥叫聲為“cro-on”;雌鳥為尖銳的“kacks”聲。巢隱藏於地面。
[分布]:分布於北半球,繁殖地分布於歐洲、亞洲、北美洲北部;冬天則往南遷徙至北美洲大西洋、太平洋沿岸、歐洲南部及亞洲東部。



2018年2月5日 星期一

黑頸鷿鷈

r2_MG_1874

黑頸鷿鷈
[英名]:Black-neck Grebe
[學名]:Podiceps nigricollis
[科名]:雁鴨科
[別名]:
[特徵]:體長31cm。下嘴略上翹,繁殖羽頭至頸黑色,眼後有橙黃色飾羽。非繁殖羽頸灰褐色,頰白色範圍較角鸊鷉小。
[習性]:於沼澤、池塘以及湖泊或有覆蓋物的溪流。
[分布]:分布於歐亞中部、南部、非洲、北美洲西部以至中美洲、中國等地。
[繁殖]:殖於北美洲、歐亞大陸、蒙古及中國東北,越冬於非洲東北部、日本、中國華南等地。



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

白冠水雞

r5_MG_8107

白冠水雞
[英名]:Black coot
[學名]:Fulica atra
[科名]:雁鴨科
[別名]:水鴐令、過塘雞。
[特徵]:體長38cm。身體黑色,嘴是白色,腳的顏色暗綠。浮泳在水面上前進時,頸部會前後擺動。
[習性]:於低山區或平地,經常棲息於水田或水邊、河川堤上草叢中。在水上,或潛泳時採食水中植物。
[分布]:分布於亞洲、歐洲、非洲和南北美洲。



2018年2月2日 星期五

羅紋鴨

z_MG_7259c

羅紋鴨
[英名]:Falcated Teal
[學名]:Anas falcata
[科名]:雁鴨科
[別名]:扁頭鴨、羅文鴨
[特徵]:體長48公分。體型矮胖厚重,頭部比例較大,喙、腳為黑色,飛行時可見暗綠色翼鏡,上下緣為白色。雄鳥繁殖羽頭至後頸為紫褐色,額部有一白點,眼周圍為暗綠色大塊延伸至頸側;喉至前頸為白色,中間有一橫條黑帶,背部為灰色,三級飛羽長而下垂呈鐮刀狀,突出尾部;胸部以下白色,雜有黑色細紋,尾羽、尾下覆羽黑色,兩側為黃色呈三角形。雌鳥全身褐色,頭部呈灰褐色。雄鳥非繁殖羽似雌鳥,但喙的色澤較淡。
[習性]:羅文鴨喜成隊棲息於內陸湖泊、沼澤、河流等處的平靜水面。喜在近水的灌叢中休息,晨昏飛向農田湖泊的淺水處覓食。食物水藻、植物種子。
[分布]:於亞洲東部,繁殖地為西伯利亞東部、庫頁島;冬天則往南遷徙至亞洲東部的中國大陸黃河流域以南、日本、韓國、越南等地度冬。
[繁殖]: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南部、蒙古東北部、中國東北、庫頁島及北海道,遷徙至華東及華南。



2018年1月9日 星期二

白腹秧雞

z91001_3214

白腹秧雞
[英名]:White-breasted Water Hen
[學名]:Amaurornis phoenicurus
[科名]:秧雞科
[別名]:白胸苦惡鳥
[特徵]:體長39公分。腹部與臉頰大面積的白色羽毛,從臉部脖子到胸部皆為白色,而下腹部和尾下覆羽則為紅褐色,有長腳趾、短尾巴而嘴和腳皆為黃色,身 體兩側則稍為扁平使得更容易穿越蘆葦和矮樹叢。公母鳥外型相似,但亞成鳥就較為灰褐色,雛鳥則為和其它秧雞科雛鳥一樣是黑色。叫聲似「苦啊,苦啊」。
[習性]:嘴喙在泥巴或淺水灘中找尋食物,也會出沒在低矮的灌木叢裡,多以昆蟲、小魚和種子為食
[分布]:台灣之外亦見於華南、海南島、柬埔寨和摩鹿加群島等。
[繁殖]:多築巢於灌木叢中,以雜草或竹葉等作成堆狀,繁殖期 3 至 7 月,一夫一妻制,有明顯的領域性,每窩產卵 4 至 7 枚,正常 4 枚。卵乳白色,赤褐色斑點集中在鈍端。親鳥輪流孵卵、餵養和照顧雛鳥。雛鳥絨羽、喙及腳均為黑色,常由親鳥帶領活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