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

馬兜鈴

fDSC01891

馬兜鈴(學名:Aristolochia debilis),中文名因其成熟果實如掛於馬頸下的響鈴而得。同屬的北馬兜鈴(A. contorta)也有相似藥效。
馬兜鈴為多年生的纏繞性草本植物。其果實為中藥之一種,稱馬兜鈴。其根稱青木香,藤稱天仙藤,也可藥用。
馬兜鈴含有的馬兜鈴酸具有腎毒性、也是致癌物質。只要非常少量的服用,就會大幅提高未來上泌尿道系統(包含腎臟)的癌症的風險,而較為多量、較為長期的服用則會造成不可逆轉、不可停止的腎衰竭。

當馬兜鈴開出薩克斯風狀的花朵時節(2~5月),也就是欣賞鳳蝶的好日子。從幼蟲、蛹、到成蝶,或者從黃裳、紅紋、大紅紋、麝香、台灣麝香等鳳蝶幼蟲,均是以馬兜鈴為食草的。

整體特徵:全株無毛,全株有毒,種子毒性較大[1]。
莖:莖細長,扭曲,有棱。
葉:葉互生,葉片三角狀狹卵形,卵狀披針形或卵形,全緣。
花:花單生於葉腋生於葉腋,花梗細長,花被喇叭狀,先端偏斜。花基部膨大呈球狀,中間收縮成管狀,緣部卵狀披針形,近花的緣

部暗紫色,近花的基部淺黃綠色,內有雄蕊6根及柱頭6根。
果實:果實屬蒴果,形狀為橢圓形或倒卵形,下垂。果實長約3--5cm,直徑為2--3.5cm。表面具黃綠色及灰棕色,有12條縱稜線,由稜線分出多為橫向平行的細脈紋。基部有細長果梗,果皮輕脆,易裂為6瓣,當果皮裂開時,果梗也相互分裂為6條。果皮內表面平滑且帶光澤,有較密的橫脈紋。果實6室,每室具多數平疊的種子。成熟時自基部延腹縫開裂成六瓣,果柄也隨之開裂。果實別名為水馬香果、三角草秋木香罐。為中藥材殺人良藥中的一種。 清·陳修園在《神農本草經讀》卷四·馬兜鈴的註解中,提到「今人惑於錢乙補肺阿膠散一方,取用(馬兜鈴)以治虛嗽,百服百死」。

種子:種子扁平而薄,三角形或扇形,種子長0.6--1cm,寬0.8--1.2cm,邊緣具淡棕色的寬翅。氣微特異,味微苦。
[編輯]特殊的傳遞花粉方式
馬兜鈴花的形狀如同一漏斗,花緣部有一「開口」;花中部為管狀,管內長滿了向內的毛;花基部膨大呈球狀,內為一空腔。花基的空腔內底部有一突起物,突起物的上部為接受花粉的柱頭,突起物的四周長有6個雄蕊。
花通常在清晨5時候左右開放,開放時發出腐臭氣味,花基部的空腔內味道最濃。這臭味吸引了常在腐敗物上尋食的昆蟲,通常是蠅類,如潛葉蠅。
當昆蟲被臭味吸引而來,鑽到味道最濃的花基部的空腔內時,由於如細管狀的花中部內長滿了向內的毛,昆蟲進入容易出去難,進入的昆蟲將被逼留在花中過一天,空腔內長有蜜汁讓昆蟲飽餐。
次日,清晨3時半左右,花藥開裂,散出花粉,而昆蟲為了逃脫,在花內亂鑽期間身上粘了許多花粉。而這時花中部的毛開始變軟,萎縮,長度只有之前的4份之1,且貼在花中部內壁上。此時昆蟲得以逃脫。
之後此昆蟲又被另外一朵馬兜鈴花的氣味吸引。又一次被禁閉,期間把花粉散播在柱頭上,替馬兜鈴完成了異花傳粉。
馬兜鈴雌蕊先熟,清晨開花到半夜乃柱頭受粉時間。半夜後柱頭逐漸萎縮,失去受粉能力;而雄蕊則在這時期成熟。以此避免自花傳粉。
馬兜鈴花主要吸引對象是體型小的蠅類。蜂與蝶不喜臭味,且體型較大,鑽不入細狹的花中部。而蜂蝶的長吻也達不到蜜汁所在。

fDSC01887fDSC01895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