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鸝
英名:Maroon Oriole
學名:Oriolus traillii
科名:黃鸝科
別名:紅鶯
特徵:身長約25公分中型鸝鳥,雄鳥全身大致為朱紅色,頭部到胸前黑色翼羽黑色;雌鳥大致似雄鳥,但下腹白色,雜有黑色縱斑。亞成鳥羽色類似雌鳥,但較暗淡。眼黃色、喙藍灰色、腳灰色。鳴聲:豐富、音色如笛,也會發出「奇-亞」的鼻音叫聲。
族群分布:台灣特有亞種,不普遍的留鳥,以東部族群較多。本種在全球分布相當廣,包括中國、尼泊爾、緬甸、泰國、寮國、越南等。
生態習性:棲地主要為平地至丘陵150-700公尺之間低海拔闊葉林、次生林。很少出現在人造林地。通常於樹冠上層活動,單獨或成對出現,以昆蟲、槳果、果實為食。常加入其它鳥種的混群活動。築巢於高樹枝上,繁殖成功率不高。
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
朱鸝(Maroon Oriole) No.1
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
紅耳鵯
紅耳鵯
英名:Red-whiskered Bulbul
學名:Pycnonotus jocosus
科名:鵯科
別名:高髻冠、高雞冠、高冠鳥、黑頭公、紅屎忽、Gel 頭雀
特徵:成鳥全長20~22厘米,翼展約28厘米,體重23~42克。頭頂及枕部黑色,具長的直立羽冠,眼下後方具紅色塊斑,頰部白色,頰紋黑色,喉部白色,兩側自下頸達胸部各有一條黑色帶紋,帶紋後邊緣轉為褐色。上體、尾羽褐色,外側尾羽具白色端斑,下體白色,尾下覆羽紅色。虹膜褐色,嘴及腳黑色。亞種monticola具完整的黑色胸帶。雌鳥羽色似雄鳥,但黑羽均被替代為黑褐色。亞成鳥眼下後方黑色而無紅色塊斑,尾下覆羽棕色。叫聲為響亮不斷的嘰嘰喳喳叫聲,兩或三音節短而甜的哨音鳴聲wit-t-waet;也作悅耳的prroop聲。食物取食植物果實或昆蟲。
習性:留鳥。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雨林,也見於村寨附近的林緣和庭院或江邊灌叢。常結群活動,性活潑善鳴。喜棲於突出物上,常站在小樹最高點鳴唱或嘰嘰叫。
分布於中國西藏東南部、雲南南部、貴州南部、廣西西南部、廣東,以及印度、尼泊爾、錫金、不丹、孟加拉國和中南半島等地。
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
台灣紫嘯鶇
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
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
松雀鷹
松雀鷹
英名:Besra
學名:Accipiter virgatus
科名:鷹科
別名:台灣松雀鷹
特徵:雄鳥體長約27公分、雌鳥體長約30公分、翼展50公分~65公分之間,為台灣地區體型最小的留棲性日行性猛禽。翼型短圓,次級飛羽後緣圓突明顯,初級飛羽指叉突出五根,尾長。頭部暗灰色,嘴喙短,喉央線明顯,背為灰褐色。成鳥胸為縱紋,腹為橫紋;亞成鳥為水滴狀縱斑。松雀鷹的跗蹠細長,第三趾(中趾)尤長。
生態習性:在台灣分布於以中、低海拔山區為主,棲息於闊葉森林之中。領域性強,常單獨活動,僅繁殖期成雙出現。以小鳥、蜥蜴、鼠、青蛙,或大型昆蟲為食,尤其以小型鳥類為其獵捕對象。習性較為隱密,較少飛至森林上空盤旋,滯空時間也相對短暫,經常鼓動翅膀。翼型圓短、尾長之故,適合在森林樹叢間穿梭追擊雀鳥,飛行技巧高超,攻擊性強,經常追擊進入其領域且體型比它大的鳥類。
相似鳥種:野外辨識時容易與日本松雀鷹或鳳頭蒼鷹混淆。日本松雀鷹平均體型最小,次級飛羽的後緣圓突較小,尾長比頭身長較短,成鳥胸、腹部之間為細橫紋。鳳頭蒼鷹體型較大,成鳥有喉央線,上胸為縱紋、腹部有粗橫紋。
2014年5月19日 星期一
酒紅朱雀
酒紅朱雀
英名:Vinacceus Rose Finch
學名:Carpodacus vinaceus
科名:朱雀科
特徵描述:台灣特有種,體長約為15公分,雄鳥全身為緋紅色,具銀白色眉斑。尾、翼黑褐色,翼上有白斑。雌鳥體色以橄欖褐色為主,無明顯眉斑,背部有黑色縱斑。腳為褐色。雄鳥一身似葡萄酒的紅色,因此就冠以酒紅朱雀的稱呼。
族群分布:喜馬拉雅山脈、中國中部、西藏東南部及台灣等地中、高海拔山區。
生態習性:分布於海拔2000公尺以上地區,為台灣地區中、高海拔鳥類。經常出沒於森林邊緣、草叢、苗圃、空曠坡地、路邊等環境。以啄食昆蟲與、植物之種子、苗圃之菜種子等為食,偶爾也會在垃圾堆覓食,所以有人稱其為「垃圾鳥」,食性為雜食性,對環境的要求度不高。常發出短促的「吱、吱、吱」的單調叫聲。羽色亮麗鮮艷,而且不怕人們接近,常成小群體活動。雌鳥會以植物蘚苔、蜘蛛絲等材料來佈置巢位。飛行快速呈狀。
2014.04 拍攝於大雪山林道
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
凌霄花
凌霄花
英名:Chinese Trumpetcreeper
學名:Tecomaria capensis
科名:紫葳科
別名:凌宵,紫葳
花語:沒骨氣、好高騖遠
特性:落葉木質藤本,莖伸長,蔓生,長可達 10 公尺,具多數分枝;小枝斜上昇,下垂或水平伸展,光滑無毛。葉為羽狀複葉,小葉 7~9 枚,卵形或卵狀披針形,長 4~6 公分,寬 1.5~3 公分,先端漸尖,基部鈍,紙質,鋸齒緣;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,背面淡綠色,表裡兩面皆光滑無毛茸,中肋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,側脈 6~10 對,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;葉柄長 2.5~3 公分;小葉柄短,長 0.5~1.2 公分,光滑無毛茸。花大形,橙紅色,開放時徑約 6~7 公分,長 5~6 公分,呈頂生的稀疏聚繖花序或總狀花序;花柄長 8~15 公分,綠色,光滑無毛茸;花萼筒狀,先端有裂片 5 枚,裂至萼筒之一半處;花冠漏斗狀鐘形,冠筒較短而闊,先端裂片 5 枚;裂片闊卵形,先端鈍;雄蕊 4 枚,伸出花冠外,花絲細長,光滑無毛茸;花藥基生;子房 2 室。果實為蒴果,長如豆莢,2 瓣裂;種子多數,扁平,有透明的翅。凌宵花可供觀賞及藥用,花為通經利尿藥,可根治跌打損傷等症。據李時珍云“附木而上,高數丈,故曰淩霄”。
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
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
黃鸝
黃鸝
英名:Black-naped Oriole
學名:Oriolus chinensis
科名:黃鸝科
別名:黃鶯,黑枕黃鸝
特徵:身長36公分,翼長約15公分,全身大致為鮮黃色,嘴蜂粉紅色,虹膜血紅色,過眼線黑色,粗且長,延伸至後頭,呈環狀;翼羽內瓣黑色;尾羽黑色,外側未端鮮黃色,腳鉛藍色。雌鳥與雄鳥相近似,色澤較為暗淡,不如雄鳥美麗,過眼線較細,全身之黃色部分略帶綠色。
幼鳥:與雌鳥相似。背面黃綠色。腹面白色,而在胸部稍帶黃色;尾下覆羽黃色;至下腹部的羽毛均具黑色羽紋。
分佈:廣泛分佈於中國東部地區;自內蒙古東北部、東北、華北地區,往南直到廣東、雲南、西達陜西、甘肅西南部和四川西部(夏候鳥);雲南東南部、海南、東南亞;在台灣目前為不普遍之稀有留鳥。
習性:屬樹冠上層活動的鳥種,喜鳴叫,叫聲頗大,聲音變化多,隔2~400公尺遠仍可 聽的十分清楚。飛行時呈波浪形,金黃色的身體和著翼端的黑色非常耀眼,多單獨出現,雌雄鳥不易辨認。昆蟲為其主要食物,但有時也吃一些植物性食物,繁殖時期領域性強。在南部,大約3月中下旬時便開始進行配對,會在樹叢間互相追逐;往往雌鳥在前繞樹飛行,雄鳥在後追逐,經久不息。當棲息在樹枝上時,則互相唱和,隔一相當時間(有時很短暫),雄鳥又向雌鳥飛去,雌鳥見雄鳥飛來便亦離樹出去,追逐又開始。
繁殖時期,雄鳥常發似貓叫的鳴聲,但亦多變化。鳴聲清脆,富有音韻,略似“ku-ku-li-ku-ku”,“ho-pu-koo”或為單音的“gar”; 南部的記錄中,黃鸝只築巢在於高大的麻六甲合歡上,巢呈吊籃式,在近樹梢而又遠離樹幹的水平細枝上,十分隱密,此時麻六甲合歡枝葉茂密而遮蔽良好。